正文 第46章 文學篇(3)(1 / 3)

安徒生一生沒結過婚,他把愛都獻給了未來一代。他和很多的小讀者保持通信聯係,孩子們在信中向他提出各種問題,他也盡可能地滿足他們。

1872年,安徒生發表了最後一篇作品《園丁和主義》以後就臥床不起。1875年8月4日,這個“永久的孩子”離開了人世。他的童話卻像朵朵鮮花,在孩子們的心頭永遠怒放。安徒生的母親還是小姑娘的時候,家裏人讓她到街上去討飯,她卻躲在城裏的橋下不敢回家。在一個誘奸者那裏,她受騙懷了孕,女兒還沒有出世,那家夥就無影無蹤了。安徒生既同情母親,又痛恨這個世界,於是就寫了一個憤怒的故事《她是一個廢物》和一個可憐的童話《賣火柴的小女孩》。

他出身貴族,卻試圖過一種窮苦農民的生活;他曾迷戀聲色,最終卻成為虔的清教徒;他擁有溫暖的家庭,卻在生命的盡頭選擇了出走。

一生矛盾的文學大師

——俄國作家托爾斯泰

列·尼·托爾斯泰,1828年8月28日出生在俄國一個世襲貴族家庭。托爾斯泰幼年活潑頑皮又多愁善感、富於幻想,具有敏銳的觀察力。他看到周圍的生活有快樂、有憂傷,尤其是當看到善良忙碌的家仆窮困痛苦時,他幼小的心靈便悄然萌生出羞愧和自責,從此這種感情縱貫他的一生,使他時時進行自我剖析,求得道德上的完善。

13歲時,托爾斯泰來到喀山。16歲時,年輕的托爾斯泰身穿海狸皮大衣,戴著白手套、三角帽出現在喀山大學。喧囂的上流社會生活從此抓住了托爾斯泰。盡管他故作矜持,心中對這種生活卻深感興趣。童年絢麗的幻想,恍惚不清的理想都淹沒在喀山生活的旋渦裏,他的宗教觀念也受到破壞。然而,年輕人在喧囂中越來越感到孤獨、厭惡,他思考著周圍的虛偽。他開始紮入知識的海洋,深入研究法學、哲學、文學,閱讀別林斯基、普希金、果戈理、歌德、盧梭等人的作品,期望找到解決現實矛盾的答案。

19歲時,他沒畢業就離開了喀山大學,繼承了波良納莊園,成為年輕的地主,開始著手經濟管理,農事改進,試圖改進農民的生活。同時,無法遏製的對真理的探索促使他自學地理、統計學、外國語、音樂、繪畫、醫學、文學……他急切地尋找自己在生活中的位置。然而,麵對農事改革的失敗、農民的貧困,他對自己的生活感到痛苦,日記中記滿他猛烈鞭撻自己的話語。

1851年,23歲的托爾斯泰在高加索入伍,經過考試,獲準尉軍銜,後至中尉。他從士兵和山民身上看到了俄國大地上的優秀精神。26歲那年,托爾斯泰回到波良納,不久又到塞瓦斯托波爾軍港,克裏米亞戰爭的戰火正在那裏燃燒。一種獻身的精神鼓勵托爾斯泰親自參加了戰鬥,“危險常常從身邊掠過”。他寫下了《塞瓦斯托波爾故事》等戰地作品,為俄國文學中士兵心理描寫奠定基礎。

1855年,27歲的托爾斯泰以軍事信使資格來到彼得堡,這在文學界已知名的青年軍人從此踏入了俄國文壇。1857年,他法國、德國、比利時、意大利、瑞士旅遊。8個月後,回到波良納,沉迷於改善農民的經濟管理。他想勸說農民贖回土地,但農民敢相信一個貴族老爺的善心。托爾斯泰決定辦學校喚醒農民的識。他出資辦學,招收農民子弟,甚至出國考察西歐教育。波良學校的聲譽傳出圖拉省,傳到彼得堡,甚至國外。

作家並沒有忘記文學的使命。從1862年至1869年又寫出天才史詩、長篇小說《戰爭與和平》,小說以1807年國外戰爭1812年衛國戰爭為背景,以四大家族生活變遷為主線,展示了爭前後15年波瀾壯闊的曆史風貌和各個階層的生活,同時,也分體現了作家以“自我道德完善”來消除人世罪惡和“勿以暴力惡”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