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第一個摘得世界最高文學獎項的亞洲人,他把世界的目光彙聚到東方這片古老而沉重的土地上。從此他一邊擔當東兩方文化交流的使者,一邊為祖國的命運不停奔波著。
傾倒東西方的愛國詩人
——印度作家泰戈爾
1861年5月7日,泰戈爾出生於印度孟加拉首府加爾各答市的一個商人兼地主的家庭,屬婆羅門種姓。泰戈爾是家中最小的兒子,他在充分的自由與嚴格的家教中長大,家中開明的思想和強烈的藝術氛圍,對他後來走上文學道路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泰戈爾從8歲到13歲,先後被送進四所學校學習。但他特別厭惡當時學校刻板的教學,在每所學校都隻待了一年,最終還是輟學回家了。他父親便請了加爾各答有名的教師到家裏來授課。他在家中係統地學習了解剖學、生理學、數學、孟加拉語、梵文、繪畫、音樂等課程。在泰戈爾的童年軼事中,對他一生產生了深遠影響的有三件事:一是隨意寫作,9歲時完成了他的第一首詩;二是朗誦聖歌被授予聖職,使他終生都喜歡聖歌;三是第一次隨父親遊曆了喜馬拉雅山,給他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1878年,泰戈爾遵父命去英國留學,到倫敦後注冊進入了大學。他總共在英國逗留了十四個月,這期間,他在大學裏隻念了三個月的書,其餘時間都用來學習西方文學藝術。他特別喜愛英國文學,如莎士比亞的戲劇,雪萊的詩歌,並對司各特的小說傾慕不已。這段留學生活對泰戈爾一生的創作都有著重要影響,因為他從中汲取了民主主義和人道主義的思想,形成了他複雜的世界觀和獨特的藝術風格。
回到祖國後,泰戈爾於1883年12月結婚,婚後的生活十分美滿,並生有一子一女。但好景不長,1902年,與他相依為伴的妻子逝世,泰戈爾十分悲痛,寫下了詩集《回憶》以誌紀念。一年後,他的女兒也不幸天亡。1905年,泰戈爾的父親又離他而去,從此他失去了一位不斷鞭策他進步的嚴師。泰戈爾以堅忍不拔的毅力頂住了命運的一次次打擊,他寫出了一係列的詩。為悼念親人,寄托哀思,這些詩中充滿了柔情、恩愛和勇氣,將一位丈夫、一位父親的深情厚意濃濃地融進詩裏。
20世紀初,印度人民的反英鬥爭掀起了新的高潮,泰戈爾毅然投身到民族解放運動的洪流中去。他親自組織群眾集會,領導反英遊行,並寫下了大量愛國詩篇和歌曲,許多作品在群眾中廣為傳唱。他創作的《人民的意誌》這首歌,1950年被定為印度國歌。1912年1月,加爾各答的市民為泰戈爾慶賀50大壽,在這之前,還沒有一位作家享受過這種殊榮。這一年,泰戈爾第二次訪問英國時,他的詩集《吉檀迦利》出版了,泰戈爾為此感到由衷的高興。隨後他離開英國赴美訪問,受到了美國人民的熱情歡迎。他的文學作品在美國十分暢銷,《吉檀迦利》中的六首詩在芝加哥《詩歌》雜誌上發表。1913年4月,泰戈爾回到倫敦,這時他在英國文學界已是一位非常知名的人士了,他結交了許多著名的文學家,如葉芝、羅森斯坦等。泰戈爾於同年9月回到印度,兩個月後,他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印度把這次授獎作為前所未有的國家榮譽而舉國慶賀。這是亞洲文學家第一次獲此殊榮,它預示著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新時代即將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