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7章 文學篇(4)(1 / 3)

泰戈爾在接受諾貝爾獎後的主要活動仍是從事文學創作。他特別喜歡聖蒂尼克坦安靜的環境,他在他那些可愛的學生中度過r平靜而又充實的日子。,這種隱居生活並不意味著泰戈爾遠離現實,他仍關心社會政治形勢的發展,他與聖雄甘地私交很好。從1920年起,甘地開始在印度政治舞台上處於支配地位,在許多問題上,泰戈爾與甘地的意見相左,但這並沒影響他們之間的友誼。無論英國政府采用什麼高壓手段,泰戈爾照樣寫文章,在公眾集會上發表演說,動員世界輿論來譴責英國對印度的殖民統治。

隨著歲月的流逝,泰戈爾對自稱關心印度民主與自由的英國愈來愈喪失信心,並且看清英國的“分而治之”政策在印度造成的嚴重後果。泰戈爾和聖雄甘地一樣,力促加強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的團結,為民族的統一和團結而奔波、呐喊。

泰戈爾晚年曾七次出訪,足跡遍及歐、美、亞、非四大洲三十多個國家。1920年,他再次訪問歐洲,同羅曼·羅蘭、托馬斯·曼、巴比塞、法朗士等著名作家共同發起《人類精神獨立宣言》,反對戰爭,倡導和平。1924年,詩人以63歲的高齡訪問了中國,實現了他多年的夙願。這次訪問使他同中國人民結下了深厚友誼。1930年,泰戈爾訪問了蘇聯,他對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取得的輝煌成就讚賞不已。1934年,他憤怒譴責意大利法西斯侵略埃塞俄比亞。1936年西班牙內戰爆發,他堅決站在共和國政府一邊。1937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侵華戰爭時,泰戈爾堅決支持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痛斥日本法西斯的侵略行徑。晚年的泰戈爾除了投身國內外的政治活動外,仍然堅持不懈地在聖蒂尼克坦從事教育實驗工作。當年的“森林學校”如今已擴建為世界聞名的國際大學。在這裏,不同國籍、不同種姓、不同階級、不同信仰的學生濟濟一堂,許多世界著名學者應邀前來講學。國際大學繼承和發揚了印度優秀的曆史文化傳統,並廣泛地汲取了西方文化的精華。這所大學為增進印度同世界各國人民的友誼作出了貢獻,使泰戈爾為之奮鬥終生的理想終於成為現實。

泰戈爾晚年的思想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在許多方麵糾正了自己過去唯心史觀的偏頗,突破了資產階級人道主義的藩籬。他對自己長期信奉的“泛愛”哲學、“非暴力主義”產生了懷疑,對英國政府抱有的希望逐漸破滅,開始認識到隻有通過鬥爭才能贏得祖國的獨立。他從生活實踐中已經朦朧認識到人民群眾的曆史作用,對人類的前途充滿信心,雖然還不能找到正確的道路,但他相信正義必將戰勝邪惡。這個轉變對泰戈爾來說是艱難的,有時甚至是痛苦的。正如他在一首詩中寫道:“在血寫成的文字裏,我清楚地看到了我的存在,通過重複的毀傷和痛苦,我認識到了我自己。”泰戈爾在不斷地“否定自我”的過程中,艱難地邁向真理的彼岸。

1941年5月7日,全印度人民熱烈慶祝了詩人的八十大壽。直至此時他的思維仍然十分機敏,還在繼續寫詩,然而體力卻漸漸衰弱下去。8月7日中午,印度文壇泰鬥泰戈爾溘然長逝。摩戈爾寫過一部小說《摩訶摩耶》。講述的是,年輕美麗的姑娘摩訶摩耶與青年羅耆波真摯相愛,但她所依靠的哥哥卻強迫給一個年老的婆羅門、婚後第二天,丈夫就死了,摩訶摩耶被迫殉葬,幸而火葬時突降大雨。她才僥幸逃脫,但她美麗的臉卻被燒毀。逃出後,她蒙上麵紗找到羅耆波,與他一起生活,但要求他永遠不要揭開她的麵紗。可在一個月夜,羅耆波還是掀開了她的麵紗,看到了她臉上的疤痕,於是摩訶摩耶憤然離去。小說以摩訶摩耶的悲慘遭遇,控訴了印度封建社會的婚姻製度和殘酷、野蠻的寡婦殉葬製度,襄達了人們渴求愛情自由的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