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將石頭雕刻成永恒不朽的生命,他將繪畫變成令人瞠目的奇觀,他把建築變成餘音繞粱的旋律,他的生命便成了波瀾壯闊的篇章。
文藝複興的史詩
——意大利藝術家米開朗基羅
米開朗基羅1475年3月6日生於佛羅倫薩附近的卡普勒斯鎮。他父親是該鎮的行政長官,在他6歲的時候母親便去世了。因兄弟姊妹眾多,家中生活比較拮據,米開朗基羅便被送到佛羅倫薩附近的一個叫做塞提雷諾的山區小鎮,由一名奶媽臨時照顧,奶媽的丈夫是本地采石場的工人。米開朗基羅整天與奶媽的石匠丈夫在一起,玩弄他的工具,觀看他砸石頭。正是在這裏,米開朗基羅學會了製作雕像。
米開朗基羅13歲時,他的父親被迫送他到佛羅倫薩最受尊重的藝術家那裏當學徒。於是米開朗基羅開始學習繪畫。他接受了壁畫技術的全麵訓練,這種訓練為他以後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然而,他很快就發現自己更喜歡用筆而不是用刷子來作畫。他喜歡漫步在佛羅倫薩的街頭,觀察那些精致的教堂、雕塑和油畫,並進行素描。他仔細地研究佛羅倫薩文藝複興時期的奠基人喬托和馬薩喬的壁畫。但米開朗基羅的繪畫並非是對他們作品的盲目模仿,因為他的作品都有一種鮮明的三維立體的特色,這預示了一名雕塑家的誕生。
1496年6月25日,米開朗基羅抵達羅馬,此前,為了完善對人體雕塑的透視方法,米開朗基羅決定去學習解剖學。米開朗基羅在醫院的停屍房,探索到了人體的奧秘,這為其以後創作打下了深厚的理論基礎。21歲的米開朗基羅部分作品已有了名聲,但這些作品規模不大。
米開朗基羅在羅馬取得了成功,他又回到佛羅倫薩的家中,並接受了早期事業中最大的挑戰。佛羅倫薩建築事務所委托他。將一塊35年前被毀壞的、巨大的大理石雕刻成一座塑像。
米開朗基羅神秘地認為,他所要雕刻的塑像早已在那些石塊中成形了。他通過研究這塊大理石原料,考察它的裂縫和紋脈,就能夠感覺到塑像在那兒沉睡著。他的工作就是要把石頭中的精靈解放出來,賦予生命。米開朗基羅與外界完全隔離,專心打鑿著那塊巨大的大理石,隻允許幾個助手觀看。經過四年的艱苦工作,米開朗基羅終於將他的作品公之於眾。這座《大衛》雕塑高14英尺,稱得上是一個宏偉的工程。
《大衛》代表了佛羅倫薩以及它的城市特性,它是公民自由的象征,也體現了米開朗基羅的堅定信仰。米開朗基羅把大衛從石頭中解放了出來,成為人類男性的最美好的形象。四百年來,一代代不那麼完美的男人走過大衛的身邊,向他致敬。從《大衛》雕塑麵世之後,米開朗基羅就被世人稱為最偉大的雕塑家之一。
1505年,米開朗基羅前往羅馬接受教皇尤利烏斯的邀請,為教皇建造一座輝煌的、能夠使他得到永世頌揚的墓地。然而不久,善變的教皇對這項工程失去了興趣。尤利烏斯給了米開朗基羅一個一生中最具挑戰性的任務:在西斯廷教堂頂部作畫。
1512年11月1日,米開朗基羅的巨型天頂畫終於完成了。當世最偉大的雕塑家竟成了最偉大的畫家。在37歲那年他被世人尊為“神聖的米開朗基羅”。他毫無爭議地被認為是歐洲最著名的和最受歡迎的藝術家。
米開朗基羅所處的時代,是一個宗教紛爭迭起的時代。就在他通過藝術表現某種永恒真理的時候,塵世間的享樂之風不僅損害了羅馬教廷的金融寶庫,而且破壞了它的道德寶庫。結果,新教革命席卷半個歐洲。意大利因遭到法國、德國及西班牙軍隊的入侵而內部分裂,陷入內戰。當時在梵蒂岡的教皇克萊門特發兵進攻佛羅倫薩。就在佛羅倫薩這座藝術之城處於危機的時刻,米開朗基羅應召返回故鄉,投身於保衛佛羅倫薩的戰鬥之中。幾個月裏,他勤勤懇懇在山上構築工事,架設大炮。
然而,就在這血與火的年代裏,卻產生了米開朗基羅最冷靜、最深沉的作品——美第奇陵墓。陵墓落成後,參觀者絡繹不絕。它坐落在佛羅倫薩城內與聖洛侖佐教堂毗鄰的一座小禮拜堂內。參觀者必須先走進一個由米開朗基羅設計的房間,使劇烈跳動的脈搏和激動的心情平靜下來。再往前走,相對的兩堵牆後就是兩座陵墓。一座是洛侖佐·德·美第奇的,另一座是他的弟弟朱利亞諾的。年輕的朱利亞諾的雕像身穿輕便盔甲,手握寶劍,劍身斜橫過雙膝。他帶著未滿足的欲望凝視著他未能活著看到的時代。這尊雕像通常被稱為“積極的生命”。而它對麵的那尊雕像則被稱為“沉思的生命”。雕像上,沉思中的洛侖佐以手掩口,頭盔遮蓋著那雙低低下視、淒涼地望著通向死亡之路的眼睛。
如今,羅馬又換了一位教皇,新教皇召年邁的藝術家米開朗基羅去接受一項使人精疲力竭的任務——用繪畫裝飾西斯廷教堂內祭壇後麵的牆壁。就這樣,米開朗基羅又花了7年工夫畫成了《最後的審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