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多歲時,米開朗基羅又開始了新的生涯——當上了建築師。當教皇指派他去完成聖彼得大教堂的建築工程時,他對建築還是個生手。聖彼得大教堂奠基已將近五十年了,迄今還是個沒有屋頂的空架子。在那裏幹過活的建築工人成千上萬,教堂的設計方案五花八門。但所有方案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規模宏偉。因為該教堂建成後必須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由於工期拖得很長,米開朗基羅得以在間隙時間為羅馬各處設計建築物——教堂、宮殿、橋梁、博物館等,應有盡有。
米開朗基羅為聖彼得大教堂設計的部分方案,始終未能付諸實施。但他設計的巨大的雙層圓形華蓋,則完全是獨出匠心的傑作。它像一頂絢麗的桂冠蓋在教堂之上,也蓋在了他的生命之上。原先,工程師們都說建不成。然而,塊塊巨石猶如泡沫一樣,一層又一層地慢慢上升,好像故意向引力挑戰似的,越接近頂端,石頭越往外延伸。他說:“我老了。死神在拉我的披風了。”米開朗基羅89歲時去世。在他彌留期間,他的傑作——世界上規模最宏偉、最華麗的圓形頂蓋已基本完工。
教皇原想把他葬在聖彼得教堂,但他故鄉的人們設法把他的屍體偷運回去,將這位偉大的意大利愛國誌士、雕刻家、繪畫家和建築師安葬在佛羅倫薩的聖克羅切教堂,以供人們永遠瞻仰。
在繪製《創世紀》時,米開朗基羅像做苦役一樣地辛苦刨作,常常廢寢忘食。他把助手們一個接一個趕走,從裏麵鎖上門,除一位老仆人和教皇尤利烏斯外,不讓任何人進去。尤利烏斯不懂藝術,但他看了後卻知道十分壯觀。他明白,自己的壽命已經不長了,所以時常大發雷霆地問道:“何日——何日才能完工?”
最後,尤利烏斯急不可耐地說:“我看你己經畫完了,我告訴你,趕快從腳手架上下來,不然我讓你摔下來!”米開朗基羅這才同意對上流人物及教士們開放了這個藝術隻地。
他可以輕而易舉地擔負起天才這樣的讚警。今天他的名字已成為藝術史上響當當的裏程碑,而且他的貢獻遠遠超越了藝術疆域。
藝術史上的天驕
——意大利藝術家達·芬奇
達·芬奇1452年4月15日誕生於意大利佛羅倫薩附近溫切鎮的一個中產階級家庭,父親是當地有名望的公證人和律師,生母是一位年輕農婦,達·芬奇是他們的私生子。父親在他出生不久與另一女子結了婚,幼年的達·芬奇在父親和繼母的照管下長大。
達·芬奇很早就顯露出藝術才能,擅長寫生和素描。父親為了發展他的天賦,在他14歲時把他送到當時享有盛譽的畫家、雕塑家佛羅基阿門下學藝。達·芬奇在那裏整整苦學10年,打下了紮實的基礎。在結束學藝生涯前不久,他協助老師製作祭壇油畫《基督受洗》。達·芬奇負責在畫麵右下角畫上兩個披衣的天使,結果他畫的這個局部形象活潑生動,反使老師所畫的主體部分相形見絀。佛羅基阿為學生超出自己而感到高興,同時又十分慚愧,據說從此不再嚐試作畫而轉向雕塑。
1477年,達·芬奇結束學徒生涯,開始獨立工作。他把繪畫藝術同科學研究結合起來:為了研究繪畫的明暗問題,他研究光學;為了研究繪畫的動態問題,他研究力學;為了研究繪畫的背景,他研究植物學和地質學;為了正確把握繪畫的比例,他研究數學;為了掌握繪畫的色彩調配,他甚至到藥劑師的實驗室去觀察學習。他給自己確定了一個奮鬥的目標,那就是:“成為認識自然和模仿自然的巨匠”。
雖然達·芬奇在佛羅倫薩已有一定的聲望,但他的唯物主義和現實主義的創作傾向得不到崇尚柏拉圖主義的佛羅倫薩統治者羅倫索·美第奇的賞識。達·芬奇深知在佛羅倫薩沒有自己的用武之地,便於1482年應米蘭公國呂多維克·斯福查公爵的邀請,來到米蘭,為公爵工作了17年之久。
初到米蘭,達·芬奇便受命為公爵之父蘭切斯柯·福查製作巨型騎馬塑像,這是他所塑造的惟一一件大型作品。達·芬奇花費了十年左右的工夫,完成了這座將近8米高的雕像的泥塑模型。這一造型,不拘繩墨,引人人勝,成為後世同類作品的成功範例。遺憾的是這座雕像還沒有鑄成銅像,便在1499年被入侵的法國軍隊毀壞了。
在米蘭期間,達-芬奇最為傑出的繪畫作品是祭壇畫《岩間聖母》和壁畫《最後的晚餐》。這兩幅畫和他以後創作的肖像畫《蒙娜麗莎》被美術史家稱為他一生的三大傑作。
《最後的晚餐》作於1495年至1498年,這幅舉世聞名的壁畫是達·芬奇為米蘭聖瑪利亞·格拉契修道院食堂創作的,是他最成熟最完整的作品。《最後的晚餐》取材於《聖經》中猶大出賣耶穌的故事。達·芬奇緊緊抓住耶穌突然在餐桌上向門徒宣布“你們之中有一個人要出賣我”的一刹那,每個門徒呈現出的各種姿態和表情,再現了這一典型環境中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耶穌的光明磊落,視死如歸;門徒們的忠誠善良、嫉惡如仇;猶大的卑鄙陰險,背信棄義。無論是從主題的構思、人物性格的刻畫,還是構圖的嚴整、創作手法的純熟來看,《最後的晚餐》均已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它的完成標誌著文藝複興全盛時期藝術的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