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娜麗沙》是人們熟悉的女性肖像傑作。幾百年來關於這幅畫的傳說源源不斷。據達·芬奇同時代的傳記作家瓦薩裏記載,蒙磷麗莎是佛羅倫薩一位皮貨商人的妻子,當時她24歲。畫中蒙娜麗莎儀態安詳,臉上露出一絲微笑,眉宇間展露了內心的愉悅,眼睛充滿魅力地望著我們,嘴角微微上翹。美術:史家稱蒙娜麗莎的微笑是“神秘的微笑”。《蒙娜麗莎》的手畫得精確、豐滿,顯示出女性的嫵媚溫柔。袒露的胸部體現了女性的健康和青春氣息。達·芬奇運用空氣透視法使背景中的山崖、樹叢、流水等景物推向遠處,坊佛籠罩在薄霧之中。在構圖上,達·芬奇采用了正麵的胸像構圖,改變了以往肖像畫截胸部的構圖習慣,人物造型呈金字塔形,突出蒙娜麗莎的秀麗、端莊。
他因為失去了優美的最商音,才轉而學習器樂成為一代音樂宗師;縫因為過於專注地投入音樂之中,兩失去寶貴的視力。生前名不見經傳的他,死後聲名鵲起。
福禍相依的音樂大師
——德國作曲家巴赫
巴赫1685年生於德國的愛森納赫,他很幸運地成長在一個音樂才能得到讚揚、音樂成就得到鼓勵的環境裏。實際上,巴赫家族在他出生之前,已經在音樂領域享有傑出地位好多年了。他的父親是個出色的小提琴手,兩個叔叔是極有才能的作曲家,幾個堂兄弟是非常受尊敬的音樂家。
巴赫從小就跟隨父親學習音樂。可是剛滿10歲時,不幸雙親去世;由擔任管風琴師的長兄撫養,並隨兄學習彈奏鍵盤樂器。15歲時,他進入聖米歇爾教堂附屬學校擔任歌手。不久由於變聲,巴赫失去了優美的童高音,不再唱歌,就轉而學習器樂。為了學到精湛的演奏管風琴技巧,他刻苦自學,經常利用假期時間徒步數十公裏,懷揣幹糧到漢堡去聽著名管風琴大師蘭肯的演奏。巴赫的哥哥有許多著名音樂家的珍貴樂譜,十分珍惜,一般不輕易示人。巴赫很喜歡其中一本鋼琴譜,就悄悄地偷出來,在月光下抄寫。他一直堅持抄寫了6個月,結果損害了他的視力,導致巴赫晚年雙目失明。
18歲時,巴赫就成了一名出色的管風琴手,在恩施塔征擔任風琴師,從這時候起他就開始作曲。1705年,他聽說呂貝克有一個叫布克斯特胡德的風琴師造詣極深,就徒步行走300公裏,到呂貝克去訪問那位學者。在呂貝克,巴赫覺得布克斯特胡德演奏水平挺高,比別人說得還要好,不免沉醉在藝術享受中,一待就是4個月。這一時期,他先後創作了《兄弟離別隨想曲》、聖詠前奏曲《陽光多燦爛》、《g小調前奏與賦格管風琴曲》。
1707年,巴赫和瑪麗亞·巴特巴拉·巴赫結婚。婚後,他們移居米爾豪森。巴赫擔任管風琴師,並同時作曲,這時他的藝術水平大幅度提高,先後寫了幾部宗教清唱劇。但大多屬於保守型,歌詞來源於聖經或聖詠的詞句。另外,他還寫了著名管風琴曲《d小調托卡塔與賦格》,具有北方狂想曲風格。狂想曲是一種史詩性樂曲,富有民族特色。
1708年,巴赫再度回到魏瑪宮廷擔任宮廷風琴師。1714年,他升任樂長。1714—1716年,巴赫創作了一係列清唱劇,這些清唱劇明顯受到當時意大利歌劇風格和曲式以及維瓦爾第革新手法的影響。
1717年,巴赫移居克滕,擔任當地宮廷樂長。就在這個時期,巴赫主要從事室內樂和管弦樂的創作。《勃蘭登堡協奏曲》、《平均律鋼琴曲集》是這一時期代表作。克滕選侯奧帕爾德公爵對他十分器重,每次外出旅行總是讓巴赫隨侍左右。1720年,巴赫妻子去世,次年,他和安娜·瑪格達列娜·薇爾根結婚。薇爾根多才多藝,既會唱歌又會抄譜,兩人相親相愛,在克滕生活得非常幸福。
一次,萊比錫托瑪斯學校合唱團缺少樂長,巴赫毛遂自薦。通過嚴格的考試,1723年,38歲的巴赫被任命為托瑪斯學校合唱團樂長兼萊比錫市合唱團樂長。巴赫在萊比錫工作了27年。在萊比錫的這段時期內,巴赫創作極為豐富,據傳他每周就寫一部樂曲。1724年,他一年時間內就寫了52部聖詠清唱劇。一些著名的器樂曲如《馬太受難曲》、《馬可受難曲》,就是此時期作品。隨著巴赫藝術水平的提高,他也贏得了人們的敬仰。當時的波茨坦國王極為喜歡音樂,很想見識一下巴赫,屢次邀請均被巴赫所拒絕。直到1747年,62歲的巴赫才在兒子小巴赫的陪同下,來到波茨坦王宮,國王親自出門迎接,又把自己寫的曲子讓巴赫即興演奏。後來巴赫就按這個主題曲,寫了《音樂的奉獻》,呈獻給國王,影響很大。
晚年的巴赫,盡管身體衰弱,但仍堅持創作,他後來寫的《賦格的藝術》因眼病未能完成。1750年7月28日,巴赫因中風死於萊比錫,享年65歲。
巴赫一生創作極為豐富,作品內容繁雜多樣。既有鋼琴曲、小提琴曲、風琴曲,又有管弦樂曲、合唱曲以及清唱劇等。但是巴赫生前及死後五十年內,竟無人問津他的作品,他的草稿甚至被作為廢紙處理。直到19世紀,在著名音樂大師門德爾鬆極力推崇下,才漸受人重視,人們開始認識到巴赫的價值,並出版了他的一些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