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9章 藝術篇(2)(2 / 3)

巴赫寫的鋼琴平均律,被稱為鋼琴音樂的“舊約·聖經”。平均律是現在鋼琴、風琴所用的調律法,轉調很方便。在巴赫以前所用的調律法,極不方便,巴赫經過長期研究,製定了“十二平均律”,使音樂的科學理論取代了音樂的神秘主義。

巴赫從來未得到過更好的職位,經常是勉強維持家裏的生凋他從未像莫紮特、貝多芬那樣在生前就赫赫有名,甚至不如李斯特和肖邦,他的雇主中沒有一個曾認識到他的天才。在萊比錫個委員會想雇一個“頭等的音樂家”,隻有當他們首選的兩個人未到任時,他們才勉強把職位給了巴赫!他帶著不可思議的完美天資降臨人間。卻過著困苦不堪的俗世生活。然而,他把這一切不幸都轉變為快樂的音符,留給世人不盡的精神音樂史上的明星——奧地利作曲家莫紮特

沃爾夫岡‘阿梅丟斯·莫紮特1756年生於奧地利的薩爾茨堡,他4歲就開始學習鋼琴(現代鋼琴之前身),5歲時就能操一把小提琴與父親及其朋友一起,憑直接視譜將六支三重奏曲演奏下來。

莫紮特甚至在還不會念信寫信的時候,就已經能夠讀、寫樂譜了。他6歲以後的音樂作品就已獨具一格。人們隻需根據開頭幾個小節,就可以斷定是莫紮特的作品,而不是他人的。優美高雅、信心十足、生氣勃勃、結構嚴謹、豪邁奔放,乃是這位音樂神童作品的獨特藝術風格。他的十指與大腦同樣富有才能。10歲時,這位男童就以演奏世界上最寵大、最複雜的風琴而令荷蘭人驚歎不已。14歲那年,他被帶去聆聽梵蒂岡合唱團演唱的那首長而複雜的《聖經·舊約》第五十一首讚美詩。歌曲對外嚴加保密,就連演唱者也不準抄錄其中的任何部分,違者開除教籍。這位男孩子將每一個音符牢記在心裏,回到家裏後,竟憑著記憶將曲子完整地寫了下來。當第二次聽這首歌曲時,他痛心地發現自己寫錯了三個音符。教皇不但沒有將他開除教籍,反而封他為金靴騎士。

莫紮特的父親是一位二流小提琴手,但卻是薩爾茨堡第一流的教師。對於孩子的天資他總是那樣的敬佩。就是他發掘了兒子的天才,他和沃爾夫岡的姐姐,一位天才的年輕大鍵琴手帶著孩子周遊歐洲。孩子們為英、法兩國的統治者演出,為奧地利皇室演奏。就在那一次,小莫紮特滑倒在皇宮的地板上,重重地摔了一跤。一位姑娘將他扶起並安慰他。為了表示感謝,沃爾夫岡提出等長大後娶她為妻。然而,這位瑪麗·安托萬內特小姐的麵前卻橫亙著一條坎坷的命運道路。

隆隆的馬車聲,泥濘的道路,肮髒的旅店,漫長而艱難的時日,都不能影響這孩子那歡樂的情緒。興致勃勃的聽眾在音樂會終場時常常不願離開坐位。於是這位彬彬有禮的孩子就像著了魔似的,演奏一首又一首美妙的旋律,尤如陣陣春雨撲打著花叢,直到最後老莫紮特招呼他停下來為止。

14歲時,莫紮特的最新歌劇在意大利的米蘭上演了,由歐溯最大的管弦樂團演奏,他本人親自擔任指揮。15歲時,他已經是二十支交響曲、六個短劇的作者了。15到20歲期間,他跨人了技術上難度最大的作曲領域。每前進一步,都難免要跟名家一見高低。他向人們顯示出他比所有那些名家大師都高出一籌。他的天賦就像一顆升起的新星,放射出愈來愈燦爛的光芒。公正地說,假如奧地利國王約瑟夫二世能夠給予他音樂方麵的最高職位的話,他是受之無愧的。

然而他卻遭到了國王的冷遇。國王手下的人對莫紮特非凡的天才十分恐慌和嫉妒。他的同行對手千方百計阻撓上演他的作品,或者當他的作品問世的時候,收買演奏者故意糟蹋他的音樂。當時,作曲家是得不到版權保護的,一部音樂作品一旦出了名,就可以任人隨意演奏,甚至會被別人據為己有。

一個作曲家的惟一保證,就是受雇於宮廷或某個富人。莫紮特也曾受雇於人——年薪僅67美元!他的雇主薩爾茨堡的大主教讓莫紮特與仆人一起用餐,甚至試圖以粗暴的汙辱使他保持極端的恭順。莫紮特憤然辭職而去,到維也納當了一名自由演奏的藝術家。

在著名的音樂家克裏斯托夫·馮·格魯克逝世之後,沃爾夫岡取代了他的職位,做了“宮廷作曲家”——而津貼還不到他的前任的一半。即便如此他已是受寵若驚了,因為他已在26歲上結了婚,婚後又接二連三地添了好幾個孩子。

為了支付肉鋪的賬單,甚至躲避行政司法長官(他經常登門討債並將數件家具搬走),莫紮特從一場音樂會趕到另一場音樂會。他為每一場音樂會都譜寫一首新的曲子,而且常常是在演出前的最後一分鍾才完成。他的那些最偉大的作品中,隻有一部分是花了數日工夫才寫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