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紮特在世時,起碼在波希米亞的布拉格他是被理解並受到尊重的。當他應邀到那裏指揮他的《費加羅的婚禮》這一在維也納反應冷淡的歡快歌劇時,他發現大街小巷到處響遍了《費加羅的婚禮》曲調的口哨聲。在那裏他寫下了美麗的《布拉格交響曲》。回去不久,又特別為這個喜愛音樂的城市創作了一個歌劇。在前往令人陶醉的波希米亞首府途中的那次穿越山區的旅行,要算是莫紮特夫婦最愉快的時期之一了。在那裏,莫紮特演出了被人稱為“完美的歌劇”《唐·喬望尼》。為該劇作詞的詩人達·彭特是一個樂天派的淘氣鬼。他的住所與莫紮特家相對,中間隻隔一條狹窄的街道。於是兩個人不時隔著街道喊對方過來聽幾頁自己的新作,要麼兩個人就搖搖晃晃,招搖過市,到小酒館裏去喝酒,逗得布拉格全城人大為開心。讚揚者到處設宴款待莫紮特一家,占去他大量時間,以至歌劇的序曲往往到晚上彩排前才能寫出來。
在莫紮特36歲時,盡管在維也納身染重病,他還是譜寫了充滿美妙旋律的著名童話歌劇《魔笛》。一位不講信義的節目安排人把它帶到了一個搖搖欲墜的戲tE。消息傳開,全體維也納人蜂擁而至,爭相聆聽。這位主持人大發橫財,新建了一所戲院。而此時的莫紮特卻已病人膏肓,難以親自去看演出了。他躺在家裏看著鍾表說:“現在該是在啟幕了……現在他們已安全通過了頭場,正向著魔笛的響聲走去。”
1791年12月5日,莫紮特在家鄉薩爾茨堡病逝。他的葬禮是在一個寒冷的雨天,拉棺材的馬車尚未到達墓地,本來就寥寥無幾的人就散了。這位為成千上萬的人帶來愉悅的音樂天才,最後由幾個陌生人下葬,他們漠然地把棺木葬入公墓。
莫紮特深刻地影響了後世的音樂。貝多芬無時不在研究他。海頓對他的這位年輕朋友極力推崇,奉為楷模。肖邦更是深得莫紮特的精髓。他在臨死的時候說:“悼念我時,請演奏莫紮特的作品。”就連高傲的瓦格納也對他崇拜得五體投地。從施特勞斯圓舞曲的歡快精神,從舒伯特的偉大作品,都可以追溯到莫紮特這一潔淨的源泉。
關於莫紮特的死因,也充滿神秘色彩,有人認為是死於高燒,有人則認為因患腎病和工作過勞而英年早逝。
然而,過往在維也納與莫紮特爭名的意大利作曲家撒裏埃尼在1825年臨終時宣稱,莫紮特是他毒死的。撤裏埃尼隻是一個平庸的音樂家,非常嫉妒莫紮特的天才,但沒有證據說明他謀殺了這位天才。
有人認為撒裏埃尼這樣說,也許是希望能因此而名垂幹古,不惜孤注一擲,因為他知道自己的作品不足以流芳百世。
命運殘酷地奪去了他寶貴無比的聽國,他卻把愛和熱情加倍投入到音樂之中,以此扼住命運的咽喉。
與命運抗爭的音樂大師
——德國作曲家貝多芬
貝多芬出生於波恩的音樂家庭,祖父為宮廷合唱團和管弦樂團團長,父親為合唱團的男高音歌唱演員。母親是一位宮廷廚師的女兒。貝多芬的童年並不幸福,他的父親經常酗酒,卻夢想把貝多芬訓練成神童,達到名利雙收的目的。4歲的小貝多芬便在醉醺醺的父親的嚴厲叱責下練習鋼琴和小提琴。
1778年3月26日,父親為他苦心栽培的兒子在科隆開了一場音樂會,這場音樂會的成功使得選帝侯親王知道了自己宮廷裏的神童。於是親王決定請名師為小貝多芬授課。宮廷裏備受青睞的內夫被任命為管風琴師,擔負起了培養小貝多芬的全責。
1783年,年僅13歲的貝多芬發表了根據德雷勒斯的進行曲改編的處女作《鋼琴變奏曲》。同年他應波恩歌劇院之聘,任通奏低音演奏員。1787年,由於他進步神速,馬克西米連·弗朗西斯(自1784年開始擔任大主教兼選侯)聽從別人勸告而送他去維也納師從莫紮特。但學習僅兩個月,貝多芬便接到母親去世的噩耗,於是訪師活動被迫中斷。據傳,貝多芬即興彈奏的本領給莫紮特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他曾對一些朋友說:“這個青年一定會揚名世界。”
為了得到進一步的深造,貝多芬於1792年再一度離開故鄉,來到歐洲音樂聖地維也納。在那裏,貝多芬求教名師,刻苦磨煉,音樂才華日益顯露,曾以天才的青年鋼琴家的身份出入維也納貴族門庭。
但不久,他驚恐地感到了即將耳聾的征兆。起初,貝多芬極力掩飾聽力遲鈍的缺陷。他避而不參加社會活動,以免別人發現他耳聾。後來,他兩耳完全失聰,實在無法掩飾了,就隱居到維也納郊外的海利根斯塔特。當時,他年僅32歲,貝多芬終日拚命地消遣,以解除內心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