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0章 藝術篇(3)(2 / 3)

人間的煙火.他用刻刀凝駐;凡世的塵土,他把生命賦予。他繼承了古典藝術的豐美,挽救了雕刻藝術的頹勢.被人譽為“現代米開朗基羅”。

讓石頭具有思想的人

——法國雕刻家羅丹

羅丹1840年出生於巴黎的拉丁貧民區,父親是事務所的職員,後來在警察局裏當一名小官吏;母親是傭工出身的平民婦女。

羅丹在很小的時候就喜歡畫畫。他曾在教會學校讀書,9歲時轉到他叔父在巴黎西北的波威城開辦的學校就讀,一直到14歲。叔父是個熱愛文學藝術、有文化教養的老師,他對羅丹後來的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羅丹回到巴黎後進了專門培養實用美術人才的美術學校。

羅丹剛到工藝美術學校,就被光怪陸離的色彩深深吸引了,由於一心想當油畫家,但苦於沒錢買顏料和畫布,隻好專攻素描。有一次,他到學校的雕塑工作室去,看到學生們正在揉搓黏土,當他自己嚐試捏了幾個小人後便對雕塑產生了濃厚興趣,從此,他與雕塑結下了不解之緣。

1862年,在修道院中當修女的姐姐病故,羅丹從小同姐姐感情甚深,這使他悲痛欲絕,一時衝動,竟也進了巴黎郊區的歐迪斯修道院。修道院院長埃馬爾神甫發現他頗具藝術才華,就勸他離開修道院。他雖然想擺脫塵世間的誘惑,但無論怎樣也撲滅不了心頭時時燃起的渴望雕塑創作的火焰,因此,他還是選擇離開修道院,繼續學習。

開始,他拜巴裏為師,在劇院作裝飾雕刻,為盧浮宮的長廊作裝飾浮雕。在這期間,他結識了年輕縫紉女工貝莉,不久結為終身伴侶。

1864.年羅丹進入比萊斯的工作室工作。為一個塌鼻子的老仆人做了一胸像。沒想到這件作品遭到人們的嘲笑,並拒絕這件作品。六年後普法戰爭爆發,羅丹應征人伍,由於近視而被解除兵役。1871年跟隨老師比萊斯到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從事裝飾雕塑。1875年,羅丹送兩件嚴格按照學院派標準塑造的作品去沙龍展出,並為此而獲得了一筆資金。1875年,他靠平日的積蓄,到意大利去旅行。他參觀了威尼斯、比薩等地,而主要停留在佛羅倫薩和羅馬。這終於實現了他多年的夢想。

1875年,羅丹在訪問意大利期間,米開朗基羅和多那太羅的作品給了他很大的啟發,從此他以直觀自然的徹底來擺脫一切學院派的約束,創造新的雕塑手法。他認為雕像的生命在於使石頭具有思想,為此他拋棄了學院派的刀法而全用手塑形象,他的作品都是以手塑泥模為底本再翻鑄為青銅,刻成大理石的也是以泥模為基礎的。因此他的雕像嚴格地說都是塑像,柔軟黏土的塑造可以更為得心應手地體現藝術家的直觀印象和造型的質感,有時他還留下指痕和觸摸壓紋,猶如印象主義繪畫的碎色拚接法那樣造成全新的逼真生動感。

1876年他的《青銅時代》展出,引起了布魯塞爾和巴黎美術界的激烈反對,甚至有人說他這件現實主義作品是從活人翻製的。但他並沒把這些放在心上,仍埋頭繼續創作。1878年他創作了《聖·約翰的說教》,這件作品的成功和1880年《青銅時代》在巴黎和布魯塞爾的展出使他獲得了崇高的聲譽。接著他被委派為加來市製作《加來義民》紀念碑,以紀念在1349年為了拯救全城居民把自己作為人質,交給英王愛德華三世的六位加來市民。羅丹認為英雄是以歐斯塔什為首的六個市民,便提出建群像的建議。當局勉強同意,但隻出做一個像的錢。群像命名為《加來義民》,當局以雕像的感情過於悲痛為由,不許揭幕,這樣一直拖至1895年6月才揭幕。

《加來義民》得到英國人讚賞。1913年英國出資在倫敦翻造了這座雕像。羅丹訪問英國時,狂熱的英國大學生爭著為藝術家牽車。

羅丹一生全力以赴、工作了三十多年直到去世猶未完成的巨作是他的《地獄之門》。這個從1880年開始創作的作品,本來是準備作為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的大門的,用這個名稱令人想到它是有意和文藝複興雕刻中著名的《天堂之門》相配,也是為了充分采用但丁《神曲》中最精彩的詩篇做題材,因此它規模極宏偉,內容也極豐富。現存的《地獄之門》包括大量浮雕與雕像的構思,恰如但丁的詩篇那樣借地獄而再現人間萬態,其中最著名的形象有《思想者》和《吻》。前者是放在門楣上的中心雕像,也可說是羅丹心目中作為人類代表的最本質的形象,而它表現為抱膝沉思之狀,更體現了羅丹強調的有思想的藝術原則。後者,則是男女擁抱接吻的群像,顯示了人類最深厚也最熾熱的情感。思想者的蹙眉沉思、筋脈暴露和接吻男女的柔情似水、相依相融可以說是從兩個極端反映了羅丹塑像手法的豐富傳神。

1891年,法國文學家協會委托羅丹製作《巴爾紮克紀念碑》,羅丹接受了委托並雙方簽訂了合同,合同規定18個月完成,並預先給他一萬法郎。羅丹沒有按期完成;並且一年又很快過去了,為了避免爭執,他主動退還了一萬法郎,並再次請求給他時間。經過7年努力,作品終於在1898年展出,再一次引起爭論。官方藝術界說這是個“雪人”、“大麻袋”、“醜八怪”,是神經錯亂之作。德國博物館卻願出高價購買此像,但他謝絕了,因為他希望此像首先立在法國的土地上。他將雕像從沙龍撤回,放在了侔峒別墅的花園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