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0章 藝術篇(3)(3 / 3)

晚年的羅丹,配合著後印象主義邁向抽象的步伐,也闖入更注重主觀表現的新天地,他的《巴爾紮克像》便是對文學家的形象作了極為誇張的表現,文學家如高山峻嶺般昂然而立,宛如人類無窮創造力的化身。此像大寫意的奔放達於神似的奧妙,實際上已在預告著未來雕塑藝術發展的方向。

1917年2月13日,他的結發妻子貝莉逝世。病體衰弱的羅丹受不住這一沉重打擊,於11月17日與世長辭。

遵照羅丹的遺願,他被安葬在侔峒別墅的花園裏。一個複製的《思想者》守在他的墓前。他的一生都在不斷地思考著,探索著。

1886年,羅丹開始創作《雨果像》。經過構思.他決定雕一尊站在岩石頂上凝神思索的雨果全身像,四周海水波瀾,並以繆斯和海洋仙女作陪襯。在公開展覽的前一天,羅丹想聽聽朋友們的意見,所以請來了傳媒記者和友人。羅丹帶他們去工作室參觀,可打開門後,他驚呆了:站在岩石上的雨果倚靠在海洋仙女的身邊,腳下的“岩石”已化作一攤爛泥。他望了一下開著的氣窗,恍然大悟,原來昨晚一場大雨把“岩石”給浸濕成爛稀泥,雨果也就倒在仙女身上了。而站在一旁的朋友們卻嘰嘰喳喳地評論起來:“太好了,多麼好的構思呀!”“簡直絕了!雨果靠在仙女身上,腳下踩著泥漿,脫俗之舉啊!”羅丹聽了大家的意見之後,覺得很有道理,就按照這個樣子重新修改了一下,還真是別有情趣呢!展覽那天,人山人海,大家嘖嘖稱奇,羅丹也很滿意地笑了。

她代表著人類曆史上最不屈的冒險精砷,無論是在她所熱愛的舞蹈事業,還是在她短暫熾烈的愛情生活中,她都能矢誌不渝地闖出一片天。

赤足的天使

——美國舞蹈家鄧肯

1877年5月26日,依莎多拉·鄧肯出生於美國舊金山。她從小就表現出對舞蹈的莫大興趣,於是母親就將她帶到了舊金山一位最有名氣的芭蕾老師門下。但鄧肯對老師的那種程式化的教學方式極為反感,在三堂芭蕾課之後,她毅然決定按照自己的方式跳舞了。從此鄧肯再也未去上過任何其他老師的舞蹈課。

鄧肯的第一次職業性合同是1899年與芝加哥一家餐廳簽訂的,而她的第一個作品發表會也是於同一年在此舉行的。後來,她又去紐約參加演出了奧古斯丁·戴利的芭蕾舞劇《仲夏夜之夢》,她扮演了第一位仙女。20歲剛出頭的鄧肯此時此刻已沒有了那種過激行為,而是身穿仙女舞服,背插兩隻翅膀,腳穿芭蕾舞鞋,立在優美可愛的“阿提久”芭蕾舞姿之中。

這階段,鄧肯常常在曼哈頓島上的富豪家宴上表演,盡管她年輕貌美,招人喜愛,但她的舞蹈卻是無足輕重的,而她自己對此也不滿意。於是,她說服了母親、姐姐依麗莎白和弟弟雷蒙德,一道前往倫敦,去開辟一個新天地。

在倫敦,一家人經常饑寒交迫,朝不保夕,但他們依然設法定居下來,而鄧肯則竭力尋找機會繼續跳舞。終於,她在萊瑟姆劇場簽訂了一份合同,並於1900年2月22日公演了《仲夏夜之夢》,她仍扮演同一角色——仙女。

接著,不安於現狀的鄧肯一家又前往巴黎,而正是在這座古典藝術的名城,他們第一次有了自己的舞蹈工作室,並開始安下心來,嚴肅地考慮舞蹈創作問題。她在一些名門貴族的沙龍裏跳舞,並結識了羅丹等一大批頗能欣賞她的舞蹈的藝術家。

一天晚上,鄧肯在自己的舞蹈工作室裏表演時,完全出於意外的小事故而沒能穿上那雙古希臘式的皮帶鞋,結果她赤腳而舞居然產生了驚人的效果。從此,她就再也沒有穿鞋跳過舞。

然而她於1902年在巴黎的首場公演卻遭到不幸的厄運——就在開演之前,演出經紀人帶著票房收入溜之大吉;而樂隊在未拿到勞務費之前又拒絕伴奏,這使得劇場內外亂成一團,演出根本無法照常進行。鄧肯急了,一步衝出帳幕,有生以來第一次違背自己天性地用和風細雨的口氣向觀眾解釋了一切。但主要是由青年美術家、音樂家和詩人構成的觀眾堅持要看她表演,否則絕不離去。最後,還是觀眾中的一位音樂家登台解了圍,鄧肯在由他演奏的肖邦和格魯克音樂中翩然起舞,不僅將作曲家的節奏和旋律表現得準確無誤,而且將音樂的神韻也表現得淋漓盡致。她的舞蹈不僅給觀眾以啟示和鼓舞,也成了她作為舞蹈藝術家的首次大捷,並為隨後的馳名世界打開了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