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1章 藝術篇(4)(2 / 2)

1881年10月25日,畢加索出生於西班牙一個圖畫教師家庭,他自幼跟父親學畫。14歲時,畢加索畫了一幅出名的油畫《科學與仁愛》,此畫於1897年在馬德裏國家美展中展出,不久又在馬尼拉的一次美術比賽中獲金質獎章。16歲時,畢加索以優異成績考入巴塞羅那的省立美術學院。幾個月後,他又順利地考入位於京城馬德裏的皇家美術學院。畢加索在皇家美術學院隻當了一年學生,就因猩紅熱而退學。

在1901至1904年期間,畢加索奔走往返於巴塞羅那與巴黎之間,為創作從一處到另一處收集素材。這期間,藍色成為他繪畫中的主導色彩。這時畢加索剛剛20歲出頭,初自西班牙去巴黎,尚未成名,和蒙馬特的波希米亞族出沒於閣樓、咖啡館,沉迷於夜生活,經濟上時常捉襟見肘,生活十分困窘。貧窮、寂寞和憂鬱原就是西班牙畫家的傳統主題,畢加索就將貧病無依的流浪人體拉長、裸露,且置之於一個甚為陰鬱而且神秘的藍色世界裏。這一時期的作品有《老吉它手》、《抱鴿子的女孩》、《相會》、《苦艾酒》、《蜷縮在地上的憂傷女子》、《酒吧的妓女》、《藍色的房間》等。

1905至1906年他和女友居住在巴黎一棟被稱為“洗衣船”的破舊建築物裏。畢加索和女友以及他們的詩人朋友度過了在“洗衣船”的波希米亞歲月。生活雖然艱難,卻過得自由自在,他在這裏專心積極地投入創作,他的畫中人物也從藍色的單色的世界裏走出來,步入一個以玫瑰為基調而以其他色彩為輔調的空間。顯然,色調轉為輕柔,線條也比較流暢,給人一種飄逸不定的感覺。可是這些作品給觀眾的印象仍非興高采烈的快樂,而是一種以滿不在乎的表情為麵紗的淡淡的哀傷,近乎病態美。

這時,馬戲團成為他興趣的中心,出現在他筆下的多是馬戲團的醜角與賣藝者。畢加索以他輕柔的色調、流暢的線條表現出那種倦於流浪,娛人而不能自娛的落寞心情。因此這一時期又被稱為“小醜時期”。這一時期的主要作品有《貝納德塔·卡娜的畫像》、《拿著煙鬥的少年》、《馬戲團小醜》、《悲傷的女子》、《特技表演者的家庭與人猿》、《站在球上的女孩》等。

1907至1914年是立體主義時期。畢加索說過:“我並非看著物體來繪畫,而是按照自己的思想在繪畫。”這就是他與布拉克共同開創出的革命性繪畫模式“立體派”的精髓所在。

《亞維農少女們》是立體主義的開山之作,這件作品的題材來源於畢加索對巴塞羅那的亞維農大街的妓女們的印象。但對這幅作品,更應當關注它的繪畫語言。畫中的女性人體幾乎都由一些小平麵組成,這些小平麵組合成一個個扭曲的人形,她們在藍色的背景上突出地向前擁擠。《亞維農少女們》在當時引起了巨大反響。喬治·勃拉克在這幅作品的啟發下,創作了許多風格相類的作品。評論家沃塞羅撰文說勃拉克使“物體、風景、人物和房子,變成了幾何圖形和方塊塊”。此後,“立體主義”這個名稱便流傳開來,成了20世紀第一個具有獨立意義的現代繪畫名稱。

在這之後的一段較長的時間裏,畢加索的畫風不停地在變,從立體主義變成新古典主義,接著又變成超現實主義。有時,甚至還在同一時期運用多種不同的畫法。這種不斷探索的精神正是畢加索藝術的一個特點。他在1923年曾作過這樣的解釋:“藝術沒有過去,也沒有未來……藝術本身不會演變,人們的思想在變化,表現方式也就隨之變化。”所以在西方美術史上,畢加索既是立體主義的創始人,又是新古典主義和超現實主義的主要代表。

1936年,西班牙內戰爆發,經過三年戰爭,佛朗哥在德、意法西斯的支持下奪取了政權,開始獨裁統治。畢加索痛恨法西斯,從內戰一開始,他就以賣畫所得,從經濟上支援西班牙共和國政府。1937年西班牙政府委托他為次年的巴黎世界博覽會西班牙館畫一幅壁畫。畢加索畫了一套諷刺性漫畫式的版畫《佛朗哥的夢和謊言》,這套版畫畫了一個奇怪的珊瑚狀的、外貌凶狠的人物,他經曆了一連串的恐怖場麵,最後被刺死。西班牙內戰加劇期間,當局把它作為宣傳品用飛機散發到佛朗哥占領區,起到了鼓舞人民起來反抗和揭露專製主義罪行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