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2章 藝術篇(5)(1 / 2)

隨後不久,一樁駭人聽聞的事件發生了:1937年4月26日,擁有七千多居民的西班牙巴斯達克省文化中心格爾尼卡遭到受佛朗哥指使的德國法西斯空軍的突然襲擊。在長達三個多小時的狂轟濫炸中,小鎮被夷為平地,炸死了一千六百多人,炸傷了近九百人。

納粹轟炸格爾尼卡,殺害赤手空拳的無辜市民,立即引起了國際上強烈的譴責。畢加索的幾個朋友拿著報紙來找畢加索時,一麵哭泣,一麵詛咒。畢加索非常激動,立即決定以這個事件為題材,創作大型壁畫。6個星期後,畢加索完成了這幅他最著名的作品《格爾尼卡》。可以說,這幅作品結合了立體主義、現實主義和超現實主義風格,表現了痛苦、受難和獸性。據畫家自己說:“我清楚地表明了我對那把西班牙沉浸在痛苦與死亡的海洋中的好戰集團的厭惡和鄙視。”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次年,巴黎陷落。美國和墨西哥政府邀請畢加索出國避難,都被他謝絕了。德國占領期間,他在巴黎的畫室中閉門謝客,潛心作畫,主題大多是控訴法西斯罪惡的內容。納粹分子詆毀他的畫是“頹廢藝術”,隻是由於他具有世界性的聲譽而不敢加害於他。此後,他積極參加和平運動,《和平鴿》就是他特意為世界和平大會畫的。在美帝國主義侵略朝鮮期.間,他又畫了《在朝鮮的屠殺》,對美帝國主義發動侵略戰爭的罪行,進行了強烈的控拆。到晚年,他除了繼續以畫筆來譴責戰爭和讚美和平外,還製作了大量的雕塑和陶器,也取得了很高的藝術成就。

1973年4月8日,畢加索因肺氣腫引起心髒病突發在法國穆甘逝世,終年92歲。作為現代最有影響的藝術大師,他一生畫風多變,勤奮創作,在油畫、素描、版畫、雕塑、陶器製作諸領域都有很高的造詣,作品總計達8萬件左右,在世界文化史上矗立了一座巨大的豐碑。他執著的探索精神、獨特的審美情趣和強烈的和平精神,對人類現代文明的進步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畢加索留居巴黎。他的名字.在希特勒指為低級藝術家的名單中,是第一位。德國占領軍總部不準公開展覽他的作品,可是由於他的名氣太大,德軍始終不敢去幹擾他。某些高級德軍將領甚至偷著去畫室拜訪他,而他則每人都贈以一張《格爾尼卡》的明信片、,據說某次希特勒駐巴黎的心腹亞貝慈去看他,說願意為他解決食品和燃料的問題,被畢加索拒絕。臨行亞貝慈看到一張《格爾尼卡》的照片;說道:“啊,這是你作的嗎,畢加索先生?”“不.這是你們做的。”畢加索氣憤地答道?

銀幕上他是讓人笑中帶淚的小人物.銀幕下他是不折不扣的大久物。他之所以偉大,在於他不僅僅是一個演員和導演,他還帶給這個世界很多的思考。

善演“小人物”的大人物

——美國電影藝術家卓別林

1889年,卓別林在倫敦出生。他在簡陋的出租房間、國立貧民院及一所孤兒院中度過了辛酸的童年。早年的貧困生活啟發了他後來創造流浪漢的靈感:小胡須、細手杖、大號褲子與皮鞋,以及歪歪扭扭的正式晚禮服,暗示了在兒童天真的想像中的威嚴的成人,意在用一個天真無邪的形象重新塑一個下層階級的代表。

17歲時,卓別林進入了當時非常有名的卡爾諾劇團。在這裏卓別林有生以來遇到了使他終生受益的良師卡爾諾,正是卡爾諾,把卓別林帶進了喜劇的最高行列。

在卡爾諾劇團,卓別林有很多機會可以去巡回演出,他很希望能去美國。1912年,卓別林夢想成真,他在美國的演出非常轟動,以至於引起了美國電影製片商的興趣。在最孤獨寂寞的時期,他一生中的轉折點慢慢到來。當時,啟斯東公司的老板賽納特一眼相中了這個來自異國他鄉的青年,卓別林開始了向往已久的演員生活。

卓別林在啟斯東扮演各種各樣的角色,多半是凶狠的、輕浮的、散漫的、狡猾的和醜陋的。這些人物符合啟斯東的“理想”,但和卓別林獨具一格的整套喜劇手法很不協調。卓別林曾說:我並不很喜歡自己的早期影片,因為在這些影片中我很不容易控製住自己。一兩塊奶油蛋糕飛到人的臉上,也許還有點逗趣,可是,如果整個喜劇性僅僅是依靠這種辦法,那麼影片馬上就會變得單調而索然寡昧了。也許我並沒有能夠一貫做到實現我的意圖,不過,我是一千倍地更喜歡用一種俏皮的姿態、而不願用粗鄙和庸俗的行為去贏得笑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