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別林基於他真正藝術家的天性,越來越清楚地意識到幽默對生活基礎的特殊意義。他開始從早期的滑稽電影中擺脫出來,逐漸地把嚴肅的題材和喜劇片的傳統手法非常巧妙地結合起來。在卓別林對現實的諷刺影片中占有特殊地位的是他1918年拍攝的《狗的生涯》。這部影片中,深思代替了嬉笑,憂鬱代替了嘲弄。通過這部影片,他放棄了濫用的低級趣味,而以發人深省的笑代替了純生理的笑;用同情的微笑代替哈哈大笑。“不朽的流浪者”夏爾洛,露宿街頭,處處受辱,當他從職業介紹所碰了壁狼狽地走出來時,茫然地看見門口的幾隻狗正在爭奪一塊骨頭。這辛酸的一筆正是殘酷人生的真實寫照,也是童年卓別林的真實寫照。
1918年1月21日,卓別林自己的製片廠正式落成。這天,他興高采烈地穿上那雙舉世聞名的夏爾洛的大皮鞋,在未幹的水泥地上踏下一個腳印。
卓別林力圖通過電影反映出時代的特征。他說,創作喜劇,其中的悲劇因素往往會激起嘲笑的心理,而嘲笑正是一種反抗。1929年從美國開始的經濟危機迅速席卷了整個資本主義世界。此時拍攝的《城市之光》描寫夏爾洛愛上一個賣花的盲女,盲女卻誤以為他是百萬富翁。為了給賣花女攢錢治病,夏爾洛吃盡苦頭弄來一筆錢,賣花女眼睛治好才知道自己的恩人原來是個乞丐式的窮人。
提出的問題更為尖銳深刻的片子是《摩登時代》。貪得無厭的資本家為了追求利潤,不顧工人死活,無限增加工人的勞動強度.甚至異想天開地發明“吃飯機”,連工人短短的午飯時間也不放過。由於夏爾洛整天在傳送帶旁操作,機械地重複擰螺絲的單調工作,因而神經失常,被送進醫院,然而等病治好了,他卻失業了。這部影片不僅思想內容深刻,而且在演技上也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
譴責戰爭販子和軍火商的《凡爾杜先生》,描寫銀行小職員凡爾杜忠心耿耿地幹了二十年,受盡剝削,在一次經濟危機中被踢出銀行,為了養家糊口,被迫走上了犯罪道路。凡爾杜因殺人而被捕,判處死刑。他說:“殺了一個人就說這人是罪犯,殺了幾百萬人卻說他是英雄。在這個世界上,隻要有權勢就能獲得成功……”
為此美國政府掀起對卓別林的迫害。《凡爾杜先生》在美國許多大城市被禁映。1947年12月,卓別林在巴黎報紙上發表了一篇題為“我向好萊塢宣戰”的文章,向全世界控訴他所遭遇的迫害。
1952年9月,為參加歐洲各國舉行的《舞台生涯》首映典禮,卓別林準備到歐洲旅行半年。他帶著家眷,當輪船橫渡大西洋時,收音機廣播了美國政府司法部的聲明,聲明說政府將拒絕卓別林再入境。船在法國停泊時,卓別林向一百多名記者發表了談話,他說:“我信仰自由,這是我全部政治見解……我為人人,這是我的天性。”又說,“我並不想製造革命,隻是還要拍些電影。”
1953年年初,奧娜代表她丈夫回美國出席聯美公司董事會,賣掉了卓別林在美國的全部財產,並把他的手稿、影片等珍貴資料運往瑞士。從這以後卓別林下定決心不再返回美國。從此,他在日內瓦湖北岸、風景優美的維薇鎮定居下來。從定居瑞士起,卓別林就著手撰寫回憶錄。50年代末完成了40萬字的《我的自傳》,他以驚人的記憶回憶了自己艱苦奮鬥的一生。
60年代和越戰的來臨,使卓別林在美國的命運再度被改變。1963年,他在紐約組織了自己的電影節。1972年,他在奧斯卡有史以來最熱烈且持續時間最長的起立鼓掌聲中,接受了美國電影學院頒發的奧斯卡特殊成就獎。1972年造訪美國期間,83歲高齡的卓別林說自己早已放棄了激進的政治主張。
1977年12月25日,88歲高齡的世界傑出的喜劇大師與世長辭了。
有一年聖誕節的時候,法國著名的醜角明星馬塞林來到卓別林所在的兒童劇團和大家一塊同台演出,當時馬塞林的節目中需要一個演員演一隻貓,由於馬塞林的名氣太大,當時演醜角的好些演員都不太敢接受這個角色,可是卓別林卻自告奮勇地接受了這個角色,大家都為他捏了一把汗.誰知他卻和馬塞林配合得非常默契。
這次的成功表演,使卓別林真正地走向了醜角的藝術生涯,幾年後便順利地加入了當時很有名氣的卡爾諾劇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