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中國能不能以蘇聯的導彈為藍本,仿製出自己的近程導彈呢?
1956年1月12日,中國國防部部長彭德懷與陳賡大將在接見蘇聯軍事總顧問彼德魯瑟夫斯基時,征詢蘇聯方麵對中國發展火箭、導彈的建議,並提出請蘇聯提供導彈圖紙、資料及有關技術援助的問題。
1956年8月,聶榮轅讓國務院副總理李富春出麵,寫信給蘇聯部長會議主席布爾加寧,提出了請蘇聯在導彈技術方麵援助中國的問題,並提議中國派政府代表團去蘇聯談判。
9月,蘇聯方麵答複說,對於中國的導彈技術方麵的援助隻限於培訓,他們可以派5名教授來中國講學,還可以接受50名留學生到蘇聯學習。另外,可以為中國提供兩枚供教學用的P1型地對地導彈模型。這表明,蘇聯在導彈技術方麵給予中國的幫助是有限的。
1956年10月,東歐發生了波蘭、匈牙利事件。為了鎮壓匈牙利的反對派,赫魯曉夫派出蘇聯軍隊前往匈牙利。布達佩斯街頭響起蘇軍坦克的轟鳴聲——二十萬蘇軍長驅直入匈牙利。頓時,世界上響起一片譴責聲,蘇聯在外交上陷於孤立,需要在政治上尋求中國的支持。
此後不久,赫魯曉夫陸續把政敵馬林科夫、莫洛托夫、布爾加寧以及國防部部長朱可夫等趕下台,獨攬蘇聯黨政大權,但是赫魯曉夫立足未穩,也需要在政治上尋求中國的支持。
於是,蘇聯顯示出對中國的“格外友好”,中蘇關係進入了“蜜月期”。
暴《以為時機到了,請示周恩來總理可否再向蘇聯提出給予國防新技術上的援助。所謂“國防新技術”,也就是“兩彈”。
周恩來指示,可以找阿爾希波夫一談。
伊·瓦·阿爾希波夫就住在北京。1950年,他受斯大林的派遣來到中國,出任蘇聯駐中國經濟技術總顧問、蘇聯來華專家組總負責人,一直工作到1958年。回國後擔任蘇聯部長會議第一副主席,晚年,作為中國友好人士,阿爾希波夫擔任俄羅斯中國友好協會名譽主席。
1957年6月18日傍晚,聶榮轅和對外貿易部副部長李強一起,來到北京東交民巷的一個拐角處的小樓,拜訪住在那裏的阿爾希波夫,表示中國政府希望蘇聯能夠在“國防新技術”上給予幫助。
阿爾希波夫當即表示,馬上向蘇聯政府轉達中國政府的意見。
7月20日,聶榮臻和李強應邀再一次來到東交民巷那幢小樓。阿爾希波夫說,“元帥閣下,您上次提出的國防新技術援助的問題,我國政府對中國政府的要求表示支持。我受權宣布,蘇聯政府同意在適當的時候,由中國派政府代表團去蘇聯談判。”
經過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的同意,聶榮臻副總理開始組建代表團,準備赴蘇聯談判。
關於錢學森訪問蘇聯,曾經有過一個流傳甚廣的“故事”
蘇聯國防部提出,蘇聯的火箭、導彈和其他尖端技術設備屬於高度保密的單位,中國代表團的成員之中,隻有相當級別的政府官員和相當高級軍銜的軍官才能參觀。
在代表團成員之中,錢學森是最資深的中國導彈專家,他是必定要去參觀蘇聯那些高度保密的單位。然而,錢學森沒有軍銜,更談不上“高級軍銜”了。
周恩來總理知道了這件事,建議中央軍委馬上授予錢學森中將軍銜。周恩來幽默地說,早在1945年美國政府就曾授予錢學森上校軍銜。現在已經過了12年,我們為什麼不能讓他當將軍呢?就是按軍隊的晉升製度,也該輪到錢學森當將軍了。
毛澤東得知此事,說道,恩來同誌考慮得很周到。我想,錢學森同誌至少也得授予中將軍銜。
就這樣,中央軍委很快就作出決定,授予錢學森中將軍銜。於是,錢學森佩中將軍銜,出現在蘇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