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學森坐鎮指揮,仔細檢査發射前的準備工作。
在發射前夕,突然發現導彈舵機有漏油現象。這是極為嚴重的技術故障。經檢査,原因是舵機油壓輪泵光潔度不符合要求。唯一的解決辦法就是更換新的部件,重新組裝。技術人員在嚴寒中連續奮戰,終於排除了這一故障。
一切就緒,錢學森下令,開始往火箭裏加注推進劑。
加完推進劑之後,發生異常:導彈的彈體往裏癟進去一塊。
錢學森接到報告,馬上趕往現場,爬上發射架。他在仔細察看故障之後,作出判斷。他說,彈體的變形並未達到結構損傷的程度。他分析了彈體癟進去的原因:當年,他在美國做過殼體研究工作,知道這是在加入推進劑之後,泄出時忘了開通氣閥,造成箱內真空,導致內外壓力差過大,就癟進去了。在點火之後,箱內要充氣,彈體內壓力會升高,彈體到時候會恢複原狀。於是,他認為可以照常進行發射。
這畢竟是第一次發射,酒泉基地司令員、參謀長出於小心謹慎,不同意發射。按照當時的規定,隻有錢學森、酒泉基地司令員、參謀長三人簽字同意發射,才能發射。
正好聶榮轅元帥在現場,三人請他作最後裁決。
聶榮臻說:“有錢院長的簽字,我就同意發射,因為這是技術問題,技術上錢學森說了算。如果隻有司令員和參謀長兩人簽字而沒有錢院長的簽字,我倒不敢同意發射。”
聶榮臻的話,透露出對錢學森的無比信任。
當晚,憂榮轅告訴大家,周恩來總理已經報告毛主席,同意明天發射。
狀況連連,就在這時候,總設計師向錢學森報告,說是零點觸發發現故障。錢學森馬上下令把負責這一問題的技術員找來,一個從大學畢業不久的紮小辮子的姑娘來了。錢學森用命令式的口氣對她說:“必須在十小時內排除故障!”
軍令如山。那位姑娘花了四小時就排除了故障。不過,她的嘴歪了那是急歪了的!
清晨,酒泉基地的氣溫降到零下二十多攝氐度。天氣良好,天空片瓦藍。
9時02分28秒,發射指揮員下達了點火命令。火箭發出震耳欲聾的轟鳴聲,發射台包圍在濃煙之中,“1059”導彈尾部發出一團亮光之後,迅速騰空。先是垂直上升,然後在製導係統的控製下,轉彎,飛向預定的目標。
指揮中心不斷傳來各跟蹤台站“發現目標,飛行正常”的報告。
7分32秒後,飛行了550公裏的“1059”導彈準確擊中目標。
中國第一枚國產導彈,終於發射成功!
“1059”導彈的發射成功,清楚表明錢學森的現場判斷能力1960年11月5日,第一枚仿製的1059近程導彈發射成功。這是我國軍事裝備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和指揮能力是無懈可擊的。
當晚,在酒泉基地的慶祝酒會上,聶元帥高酉杯麵:“今天,在袓國的地平線上第一次飛起了我國自己製造的第一枚導彈,這是一枚‘爭氣彈’,是我國軍事裝備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從此以後,我們有了自己的導彈。”
1960年11月5日,是中國導彈發展史上具有裏程碑式的日子。中國人民終於擁有“兩彈”中的一“彈”。這一天,離1955年10月8日錢學森的歸來,整整五年。
“失敗為成功之母”
大喜連著大悲。剛剛喝了“1059”導彈的慶功酒,緊接著便是一杯難咽的苦酒。
“1059”導彈的發射成功,表明按照中國導彈研製工作步驟的第一步“先仿製”已經完成。由於是仿製,聶榮臻指示,仿製的規模不宜過大,因為蘇聯援助的都是些老的產品,這方麵更新換代的周期很短,船大了不容易掉頭。
緊接著,錢學森領導國防部第五研究院開始了第二步和第三步,即在仿製的基礎上進行“改進,再自行設計”
自行設計的難度遠遠高於仿製。
國防部第五研究院自行設計的第一種導彈,就是“東風二號”導彈,亦即“DF2”導彈。
“東風二號”中近程地對地戰略導彈,全長20.9米,彈徑1.65米,起飛重量29.8噸,采用一級液體燃料火箭發動機,以過氧化氫、酒精為推進劑,最大射程1300公裏,可攜帶1500公斤局爆彈頭。
在蘇聯專家撤走之後一個月,錢學森就向中央軍委遞交了研製“東風二號”導彈的計劃。經中央軍委的批準之後,在錢學森的領導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完成了“東風二號”導彈的總體設計方案。
在“東風一號”導彈(“1059”導彈)發射成功的鼓舞下,“東風二號”導彈加緊了投產進度。
1962年的春節前夕,“東風二號”導彈發動機試車成功。
1962年的春節之後,“東風二號”導彈裝上列車,從北京運往酒泉發射場。
1962年3月21日,“東風二號”導彈豎立在酒泉發射場,一切就緒,準備發射。
這是中國自己設計的第一枚導彈的發射,正在準備寫下中國導彈發展史上的新篇章。當時,錢學森在北京指揮總部坐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