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指揮員下達點火命令之後,“東風二號”導彈發出巨大的聲響和明亮的火光,照著碧空飛騰。起初,一切正常,現場的工作人員臉上掛著笑容。
突然,“東風二號”導彈失去控製,調頭向北飛去,從高處朝下跌落,墜落在離發射塔六百多米處,發生劇烈爆炸,平地升起彌天煙塵!
“導彈飛離發射台後失穩,8秒失去控製,十幾秒發動機著火,飛行了幾十秒就墜毀爆炸了,在地上砸了20米深的大坑。”在場的錢學森的學生錢振業這麼敘述當時的情景。
現場所有的人員都目瞪口呆,因為誰都沒有經曆過這樣巨大的事故。
雖說研製火箭、導彈本身就是高風險的工作,當年德國馮·布勞恩在試驗時火箭爆炸導致三人當場炸死,不久前蘇聯元帥涅傑林等一百多人當場炸死在導彈發射架下,但是“東風二號”導彈的墜落、爆炸,還是給中國剛剛建立的導彈研製隊伍以極大的震撼。
“東風二號”導彈的失敗,給中國年輕的導彈研製隊伍潑了一盆冷水,意識到研製導彈的複雜性和艱巨性。
聶榮臻元帥給在北京的錢學森打電話,要錢學森帶一個工作組來酒泉基地,分析事願因。
錢學森急急從北京乘專機趕往酒泉基地。內心承受的壓力之大,可想而知。但是,一到現場,錢學森就鎮定地給大家打氣,他深知他的一舉一動都會影響整個研製隊伍的士氣。
錢學森一派大將續,他說:“同誌們,不就是摔下來一個‘東風二號’嗎?今天它掉下來,明天我們將把它射上去,沒有什麼了不起的。當年,我在美國的時候,寫一篇很重要的論文,寫成的隻有幾頁,可是我寫的底稿,卻裝滿一個櫃子。到底失敗了多少次,我自己都數不清了。如果失敗了就哭鼻子,鬧情緒,恐怕就沒有後來的成功了。”
錢學森還說:“科學試驗嘛,如果每一次都保證成功,又何必試驗呢?那就製造出來直接拿去用好了。我說,我們不要怕失敗,失敗了,總結經驗教訓,再重來。經過挫折和失敗,會使我們長才幹,變得更加聰明。取得成功,對我們是鍛煉;遭受失敗,同樣可以使我們得到鍛煉,而這種鍛煉則更為重要,更為寶貴。”
錢學森的講話,重振了導彈研製人員的士氣。
當時的酒泉基地,天寒地凍,錢學森帶領大家在基地附近收集“東風二號”導彈的殘骸、碎片。花費了兩三天時間,才把大部分殘骸、碎片找到。
殘骸被拉到導彈總體設計部試驗車間。麵對殘骸,錢學森一臉嚴肅,仔細分析著“東風二號”導彈失敗的原因。
錢學森從失敗中汲取的不僅僅是單純的技術原因。錢學森提出一個極為重要的原則:“把一切事故消滅在地麵上,導彈不能帶著疑點上天!”
錢學森認為,“東風二號”導彈的失敗,在於上天之前,沒有在地麵上進行充分的試驗。必須建設一批導彈的地麵測試設備。盡管建設地麵測試設備要花費很多資金’但是這樣做值得。隻有在上天之前做好充分的地麵測試,才能保證導彈上天萬無一失。
錢學森提出的這一原則,後來成了中國火箭、導彈研製不可動搖的原則,一直沿用至今。
從此,新試製的導彈在發射前都必須在地麵進行多項大型試驗。全部合格之後,才能運往發射場。也正因為這樣,“東風二號”導彈事故之後,中國的火箭、導彈發射,幾乎沒有再發生類似的重大事故。
錢學森還指出,“東風二號”導彈設計的時候,設計人員是按照蘇聯導彈照貓畫虎,沒有消化吃透,更沒有掌握總體設計的規律性。從此,錢學森認為必須加強對於總體設計規律性的認識,並專門設立了總體設計部。這個總體設計部負責對各個分係統的技術難題進行技術協調,統籌規劃,總體設計。錢學森總結出一句非常深刻的話:“不求單項技術的先進性,隻求總體設計的合理性。”
錢學森的學生深有體會地說:“國防部第五研究院由老幹部、工人、科技專家和剛畢業大學生等組成。幹部不懂技術,科研人員不懂管理,大家焦頭爛額。有了總體設計部之後,航天工程的係統實踐就井然有序了。”
錢學森還建立了導彈型號設計師製度。1960年8月17日錢學森任命李同力為544艦對艦導彈總設計師。1962年5月,錢學森任命林爽為“東風二號”地對地導彈總設計師,錢文極為“543”(“紅旗一號”)地對空導彈總設計師,呂琳為“544”海防導彈總設計師。總設計師負責導彈的總體設計。此外,還建務立了主任設計師、主管設計師製度,分別負責導彈的分係統和會單機設計。這一係列製度的建立,使導彈設計走上正規、有序的纖。
錢學森善於總結經驗教訓,一次失敗,為後來的一次次成功奠定了基礎。從這個意義上講,確實“失敗為成功之母”。
錢學森“失蹤”了
“東風二號”導彈事故之後,錢學森就“失蹤”了。在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很少看到所長錢學森的身影。
其實,錢學森不光是從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失蹤”,也從家中“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