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家棟由於在人造地球衛星和航天方麵作出巨大貢獻,1988年當選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1992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1996年當選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1999年被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2003年任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
2009年3月,當年的“年輕人”孫家棟也已經80歲。錢學森專門寫信,祝賀孫家棟80大壽。
孫家棟院士:您是我當年十分欣賞的一位年輕人,聽說您今年都80大壽了,我要向您表示衷心的祝賀!
您是在中國航天事業發展曆程中成長起來的優秀科學家,也是中國航天事業的見證人。自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首戰告捷起,到繞月探測工程的圓滿成功,您幾十年來為中國航天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共和國不會忘記,人民不會忘記。我為您取得的成就感到驕傲。
希望您今後要保重身體,健康生活,做一名百歲航天老人。
謹祝生日快樂!夫人麵前代致問候!
錢學森2009年3月3日
收到98歲高齡的錢學森的賀信,孫家棟非常高興。孫家棟說,自已做的每一件工作都是在錢學森的指導下完成的,是錢學森的學生。
2010年1月11日上午,200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揭曉,孫家棟獲此殊榮。孫家棟回顧自己的人生道路時說:
錢老這位恩師,對我的一生影響是非常大的。得到這樣的大獎的時候,一定要感謝錢老幾十年來對我的培養和教育,我會盡一切努力不辜負他對我的希望,同時把航天事業做得更好。
力薦逆向思維的年輕人
錢學森慧眼識英才,善於從年輕一代中發現棟梁之材:在研製導彈的時候他舉薦了任新民,在研製人造地球衛星時他舉薦了孫家棟,而在載人航天工程啟動時他說王永誌可以掛帥。
在“兩彈一星”之後,中國又向新的目標邁進——載人航天。錢學森又一次發揮了關鍵性的重要作用。
在載人飛船工粒項之後,誰來掛帥?
航空航天部成立了載人航天工程論證評審組時,組長是任新民,副組長是王大珩和屠善澄。成員有:王希季、莊逢甘、閔桂榮、張履謙、楊嘉墀、童鎧、謝光選等院士。
另外,屠善澄曾經擔任過載人航天工程專家委員會的首席專家。
然而,這些專家、院士們都已經上了年紀。要實行龐大、艱難的載人航天工程,應當由年富力強的人來掛帥。
錢學森舉薦了王永誌。
由於錢學森的舉薦,王永誌在1986年擔任“863計劃”載人航天工程研究組組長。1992年11月15日,中央軍委正式任命王永誌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
王永誌給錢學森留下深刻印象,是在1964年6月下旬,中國第一枚自行設計的導彈“東風二號”即將發射的時候。
“東風二號”導彈是一枚中近程火箭。當時,地處沙漠的酒泉發射基地的氣溫驟升,甚至高達四十多攝氏度。眾所周知,氣溫上升之後,火箭推進劑的體積就會膨脹,而且氣化嚴重,燃料貯箱內所能容納的火箭推進劑就會減少,導彈就達不到預定的射程,打不到預定的目標。
怎麼辦呢?要加大火箭的推力,唯一的辦法就是增加火箭推進劑。但是燃料貯箱的體積有限,裝不下那麼多火箭推進劑。
指揮部召開緊急會議,研究對策,雖然專家們談了不少補救方案,但是都不合適。於是指揮部召開擴大會議,聽取意見。32歲的中尉軍官王永誌也被“擴大”進了會議。
王永誌1952年考入清華大學航空係飛機設計專業。1955年前往莫斯科航空學院留學,起初攻讀飛機設計,後來改學導彈設計專業,1961年畢業於莫斯科航空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