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誌在會上聽到的都是如何增加火箭推進劑的方案,他站起來發表截然相反的意見:“我主張應該卸出一些燃料,減少了導彈的重量,才能提高推力,加大射程。我經過計算,要是從火箭體內卸出600公斤燃料,這枚火箭就會命中目標。”
王永誌的意見,遭到了眾人的反對。火箭不能命中目標明明是推進劑不夠,怎麼可以再往外卸掉推進劑呢?於是,沒有人理踩他的不同於眾的建議。
王永誌知道錢學森正在酒泉基地坐鎮指揮,便鼓起勇氣敲開了錢學森的門。錢學森到底是高人,他仔細傾聽這個小夥子的意見,說“有道理”。錢學森馬上把火箭的總設計師請來,指著王永誌對總設計師說這個年輕人的意見對,就按他的辦!”
“東風二號”導彈在卸下600公斤燃料之後發射,果真提高了射程,命中了目標。
錢學森非常讚賞王永誌的“逆向思維”,意識到這個小夥子的才智超群。
在中國開始研製第二代導彈的時候,錢學森建議:“第二代務戰略導彈讓第二代人掛帥,讓王永誌擔任總設計師。”
1992年當載人航天立項上馬,錢學森又一次推薦王永誌擔當重任。
果真,王永誌不負錢學森的期望,領導中國載人航天事業取得一個又一個重大勝利。
後來,當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領導看望錢學森時,錢學森曾說:“我推薦王永誌擔任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沒錯,此人年輕時就露出頭角,他大膽逆向思維,和別人不一樣。”王永誌則深情回憶說,每次重大發射,錢學森都親臨現場坐鎮,決策重大技術問題:“1966年2月下旬,戈壁灘正是最冷的時候,我在發射場遠遠地看到錢老走過來,趕忙迎上去,隻見他就穿了一件單薄的呢子大衣。他想問我任務準備得怎麼樣了,可一句話沒有說完,就被寒風嗆回去了。”
王永誌回憶說,錢學森曾經用一個生動的例子,告訴他搞總體設計,一定要有全局觀點:
他當時舉了個例子,給我印象很深,說有一個朋友問他,夏天房間裏太熱,把冰箱門打開,房間裏是不是能涼爽一些?他回答說,這是不可能的。打開冰箱的門,冰箱門附近可能會有點涼意,但整個房間並不會涼爽下來。因為這樣做的結果,增加了電能消耗,電能轉變為熱能,電能消耗增加就意味著熱能的增加,最終的結果是房間的溫度升高。於是,他就跟我們說,搞總體設計,理解和研究問題就要從全局出發,從係統上來考慮這個事情,然後再決策。
王永誌還回憶,“錢老經常說:‘如果不創新,我們將成為無能之輩!我們要敢幹!’錢老強調的創新,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要‘敢於研究別人沒有研究過的科學前沿問題。’”
1999年,中國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發射成功之後,作為總設計師的王永誌去看望已經88歲高齡的錢學森,並送給他一個神舟飛船模型。錢學森把這個飛船模型放在了床的正對麵一個隨時都能看到的地方。
2005年3月29日,已經94歲高齡的他,在解放軍總醫院的病房裏和身邊的工作人員作了一次長談。他的談話重點就是要重視培養創新人才。錢學森指出:
“今天找你們來,想和你們說說我近來思考的一個問題,即人才培養問題。我想說的不是一般人才的培養問題,而是科技創新人才的培養問題。”
我們一定要“培養會動腦筋,具有非凡創造能力的人才”,“回國以後,我覺得國家對我很重視,但是社會主義建設需要更多的錢學森,國家才會有大發展”“我今年已90多歲了,想到中國長遠發展的事情,憂慮的就是這點。”
正是因為錢學森一手提拔任新民、孫家棟、王永誌這樣許許多多科技創新人才,許許多多“錢學森”,才有了中國“兩彈一星”和載人航天的輝煌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