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最後的故事(1)(2 / 3)

錢學森回國之後,隻搬過一次家。

錢學森漸漸步入老年。在20世紀90年代,組織上曾經打算給他蓋一座帶院子的小樓,這樣便於他在院子裏曬曬太陽,散散步。可是,錢學森一再謝絕。他說:“我現在的住房條件比和我同船歸國的那些人都好,這已經脫離群眾了,我常常為此感到不安,我不能脫離一般科技人員太遠。”

秘書告訴他,你說的是“老皇曆”了,現在科學家的住房條件都大有改善,很多人的住房都比你寬敞。

錢學森卻對秘書說:“我在這兒住了幾十年,習慣了,感覺很好。你們別折騰我,把我折騰到新房子裏,我於心不安,心情不好,能有利於身體健康嗎?以後不要再提這個問題了。”

錢學森家中,最多的家具是書櫃,將近五十個。錢學森書多,雜誌多,剪報多。蔣英說:“我不羨慕人家裝修這、裝修那的。教授的家就應該是這樣的,都是書。”

錢學森喜歡看報。他每天要看的報紙依次是《人民日報》《經濟日報》《光明日報》《科技日報》《解放軍報》《北京日報》《參考消息》《經濟參考報》。這“依次”是指他的閱讀順序。公務員知道他的閱讀習慣,每天收到這八份報紙之後,必定按照這一順序放好,送給錢學森。錢學森逐一看完,也必定按照“依次”的順序放好。在閱讀的過程中,他認為有保存、參考價值的文章,就剪下來保存。日積月累,錢學森的剪報竟然超過兩萬份,形成了一個有著錢學森特色的資料庫。

在錢學森上了年紀之後,讀報更是他每日常課。誠如錢學森在1994年7月4日致南開大學陳天侖教授的信中所說:“我因年老行動不便,已不再出席會議……我是在家看書讀報刊,想問題,與同事用書信討論問題,效率也很好。”

在錢學森致友人的信中,常可以看到“附上剪報複印件”這樣的話。這表明,錢學森不僅以剪報作為自己“想問題”的資料,而且也用來供友人參考,一起“討論問題”。

錢學森看報很仔細。有一回,他的秘書塗元季告訴他,這一期《參考消息》有一篇文章,介紹美國加州理工學院——錢學森的母校。錢學森馬上回答說,不是一期,是連載了兩期!錢學森對塗秘書說:“讀了這篇文章,使我想起我在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所受的教育。我是上個世紀30年代去美國的,開始在麻省理工學院學習。麻省理工學院在當時也算是鼎鼎大名了,但我覺得沒什麼,一年就把碩士學位拿下了,成績還拔尖。後來我轉到加州理工學院,一下子就感覺到它和麻省理工學院很不一樣,創新的學風彌漫在整個校園,可以說整個學校的一個精神就是創新。在這裏,你必須想別人沒有想到的東西,說別人沒有說過的話。拔尖的人才很多,我得和他們競賽,才能跑在前沿。這裏的創新還不能是一般的,邁小步,那不行,你很快就會被別人超過。你所想的、做的要比別人高出一大截才行。那裏的學術氣氛非常濃厚,學術討論會充分民主,活躍異常,大家相互啟發,相互促進。”

錢學森的閱讀麵很廣。他不光是看報,而且閱讀方方麵麵的雜誌,既有他的專業方麵的雜誌,如《力學學報》《力學與實踐》《中國航天》《航天技術通訊》《西安航空學院學報》等,也有自然科學雜誌《科學通報》《物理學報》《數學的實踐與認識》《化學通訊》《ScientificAmerican(科學美國人)》,還有社會科學雜誌《新建設》《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語文建設》《中國圖書評論》等等。錢學森家中,藏有15000多冊他閱讀過的期刊。

在錢學森1992年3月23日致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戴汝為院士的信中,一開頭就提到“近讀《中國社會科學》1992年2期(加7頁)王鍾俊的《論神話思維的特性》,又聯係到去年《自然雜誌》5期戴運生的《第二次成人過程原理》,我想到一個問題:人腦的思維能力是不斷發展的……”寥寥數語,便透露出錢學森閱讀麵之廣,也反映出他的關注麵之廣。

值得一提的是,從1958年黨的理論刊物《紅旗》雜誌創刊,直至後來改名為《求是》雜誌,他每期必讀。

錢學森的剪報習慣,其實早在美國從事研究工作的時候,就已經養成。1950年8月下旬,美國海關無理扣壓了錢學森的八大箱準備托運回國的行李。美國聯邦調査局在細細審査這些行李時,發現內中有九大本、四百多頁按照不同主題分類的剪報。

1955年6月15日,在美國處於軟禁中的錢學森,寄出給陳叔通先生的信,為了說明美國政府扣留他的情況,特地在信中還附了一份I953年3月6日《紐約時報》報道的剪報,題為《驅逐對美國不利》。

陳叔通先生把錢學森信件連同剪報轉給周恩來總理。錢學森信中所附的這份剪報,使周恩來總理看了之後,清楚地知道錢學森在美國艱難的處境,這對於爭取錢學森回國起了重要作用。

錢學森也注意保存自己在報刊上發表文章的剪報,便於自已査閱、檢索。1994年7月5日,錢學森在致王壽雲等人的信中,親筆寫了一份《錢學森論文藝與文藝理論著述目錄(1980年至1994年),開列了自已的21篇文章目錄,這目錄極其“規範”,不僅按照文章發表時間順序排列,而且都按照篇名、報刊名、年月日。倘若是報紙,還注明第幾版;倘若是期刊,則寫明第幾期、第幾頁。這種精確,體現了錢學森治學的嚴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