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最後的故事(1)(3 / 3)

年過90之後,錢學森雖然仍每日堅持看報,但是畢竟體力有限,已經無法一一親自剪報。他隻能請身邊的公務員代勞。

不過,公務員要麼貼歪了,要麼日期、報刊名寫不完整,錢學森不滿意。錢學森的兒子錢永剛說我來!”錢永剛貼的剪報,跟錢學森一樣規範,錢學森這才滿意。

年近百歲時的錢學森看報,隻能大致上看看大標題。他對哪篇文章有興趣,就請公務員讀給他聽。他依然是那麼關注國家的命運,科學的進展。

“鐵杆”廣播迷

我見到錢學森兩件特殊的“作品”:一個是他自己設計的音箱,另一個是褐色的木櫃,看上去像是五鬥櫥,錢永剛告訴我,那是錢學森自己設計的收音機。

錢學森不僅每日讀報’而且每天收聽廣播’是一個“鐵杆”廣播迷。

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有一檔科學普及節目,叫做“科學知識”。從20世紀60年代起,“科學知識”就有了兩個忠實的聽眾,一個是作家夏衍,一個是科學家錢學森。

夏衍當時是文化部電影局局長。在一次座談會上,我聽見夏衍在那裏談電腦、激光、人造地球衛星、人工合成蛋白質等等,頭頭是道。他笑道,他的這點“本錢”,是從廣播裏聽來的。作為文學作家,他每天都收聽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的“科學知識”節目,借以了解科學。

我在《解放軍報》上看到過一篇報道,說錢學森也“每日必聞”——每天早上6點,聽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的“科學知識”節目。有一次,有人當麵“考”他,今天早上的“科學知識”廣播什麼?錢學森脫口而出:“講的是南京天文台的趣事。”錢學森曾回憶說:

早些時候電台每天早晨有個15分鍾的《科學知識》節目,後來改叫《科技與社會》,我是天天聽這個節目的。1984年在人民大會堂開茶話會,紀念這個節目開辦35周年,我去參加了。當時我說要在15分鍾以內使聽眾有所收獲才算成功,不要讓他聽了半天也不知道是怎麼回事,那就沒起到作用。

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科學知識》節目創辦35周年座談會,是1984年8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召開的。錢學森出席會議,並作了發言。錢學森說:“我每天早起聽的第一個節目就是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的《科學知識》(當時這個節目每天早上6:00~6:15在中央台第一套節目播出)。我非常感謝這個節目的編輯、記者和為節目撰稿的作者們,他們每天都在給我上課,給了我很大幫助。如果沒有這些老師們,那我今天就不可能了解更多的現代科學技術知識。”

接著,錢學森笑著說:“那麼,大家可能要考我了。我每天早晨6點鍾起來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收聽《科學知識》節目,今天也不例外。今天早晨6點到6點15分的《科學知識》節目播出的內容是什麼?今天的《科學知識》節目播的是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紫金山天文台名譽台長張鈺哲研究員撰寫的稿子,他從紫金山天文台的曆史講起,一直講到我們國家天文科學的發展情況。對不對呀?”錢學森的話音剛落,全場立刻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錢學森身為科學家,為什麼還要收聽“科學知識”節目呢?因為專家隻是在他的專業範圍內是“行家裏手”,專業以外的知識,需要從科普作品中汲取。錢學森學識高深,他仍天天聽“科學知識”節目,說明他深知專家也需要科普的道理。

錢學森向來主張科學家不能太“專”。他從美國回國之後,當時就感到:清華、交大不像原來了,專業分得很細,培養出來的都是“專家”。要知道在美國“專家”是個貶義詞,如果他們說到誰是“專家”,意思就是說他就懂那麼一點點,而且有點死心眼。

1985年,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及時提出調整節目格局的設想。當時擔任中國科協主席的錢學森,看過中央台的書麵報告後,馬上批轉給幾位副主席,指出中國科協似應對中央台的《科學知識》節目有所幫助。請找錢三強副主席商量一個具體辦法。”在錢學森的支持下,在中國科協的幫助下,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科學知識》節目組建了由200多位專家參加的科技和醫學宣傳兩個谘詢團,著名科學家吳階平、朱光亞、周光召和陳敏章等出任名譽顧問或首席顧問,保證了節目的權威性和科學性。

錢學森另一個“雷打不動”的生活習慣是每天晚上6時半,他必定收聽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的新聞聯播節目。為此,錢家通常在晚上6時吃晚飯,半小時內吃完晚飯,然後開始收聽節目。他非常關心國內外的政治動態,以為新聞聯播是信息準確而又及時的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