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最後的故事(3)(2 / 3)

馬勃教授是在1946年與錢學森相識,共事於加州理工學院噴氣推進實驗室。他是富有正義感的美國人。當錢學森被美國移民局關進拘留所的時候,他開車前去探望錢學森,並為錢學森找律師申訴。

1955年當錢學森離開美國之後,他看到錢學森的手稿,散落在錢學森原先的實驗室、辦公室裏,就幫錢學森收集起來。錢學森有個很好的習慣,他總是把手稿、資料保存在一個個牛皮紙的口袋裏,在袋上寫明文件的總標題。馬勃教授把這些牛皮紙口袋保存起來,經過將近40年,仍完好無損。

鄭哲敏院士代表錢學森向馬勃教授深表感謝。他把一部分手稿先帶回中國。接著,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邀請馬勃教授夫婦訪華。1996年1月,中國科學院力學所成立40周年的時候,第二批手稿由馬勃先生親自帶到中國。至此,錢學森的全部手稿完璧歸趙。

錢學森的這些珍貴手稿,被保存在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令人歎為觀止的是,全部文稿用英文端端正正書寫,字跡娟秀,簡直是一頁頁藝術品。手稿分門別類裝在一個個牛皮紙大信封裏,有條有理。這些手稿,涉及應用力學、噴氣推進、工程控製論、工程科學、物理力學等方方麵麵。如此眾多的手稿,無1996年12月11日錢學森好友、美國兩院院士馬勃偕夫人看望錢學森夫婦,並送來保存多年的錢學森手稿聲地說明了錢學森那廣博深邃的學問是怎麼得來的。

山西教育出版社從中選編了一部分,出版了《錢學森手稿》,讓更多的讀者領略錢學森一絲不苟的工作態度。

戴汝為院士說,錢學森手稿裏頭的英文都是手寫的,寫得非常之清秀流暢,一個個的數學公式非常嚴整,一幅幅圖表非常規範整潔,即使小小的等號也標準得像使用直尺畫的一樣。例如,他在研究解決薄殼變形的難題時,手稿長達800多頁。在手稿達到500多頁的時候,他在後麵寫上“不滿意”,繼續攻關,當這個問題徹底解決之後,他在裝手稿的信封上用紅筆寫上了“fmal”,意思是這件事情做完了,但即刻認識到,在科學認識上沒有什麼是最終的,於是他又緊接寫上了“Nothingisfinal”,可見他熱中有冷的科學態度。力學所的一些同誌把它送給科學院的老領導張勁夫同誌看,他看了之後很感動。

張勁夫同誌讀了《錢學森手稿》之後,撰寫了《讓科學精神永放光芒讀(錢學森手稿)有感》的文章,他指出:

這是一份難得的世界科學精神的寶貴財富。我雖不懂得英文,也不懂得力學專業知識,但看到學森同誌當年做學問時寫得清秀流暢的一串串英文,工整嚴密的數學公式推導,大量複雜的數值計算,嚴格規範的作圖製表,再加上編者通俗易懂的中文說明,使我看到了在《手稿》中所體現的閃閃發光的科學精神和科學作風。

曾經在錢學森手下工作多年、後來擔任國家體育總局局長的伍紹祖回憶說,他最初當參謀的時候,受到錢學森的一次表揚。那是因為錢學森看到他總是隨身帶著工作筆記本,隨時進行記錄。錢學森的表揚,使伍紹祖從此一直保持這一良好的工作習慣。

豐碩的人生秋天

2008年新年鍾聲撞響之後,錢學森步入97歲高齡。雖然由於年老而終日在家,但是大洋彼岸仍不時“惦記”著他。

2008年1月6日,美國《航空周刊》亞太區主管布拉德利·佩雷特(BradleyPerrett)在該刊發表《錢學森為中國太空事業奠基》一文。他從2007年1月轟動世界的“反衛星(Asat)”事件說起,“中國用一個地麵發射導彈銷毀了它自己的一個航天器,粉碎了一個老化的氣象衛星”這件事表明中國能夠“以高級傳感器以及追蹤和精確彈道控製技術為基礎的能力——之前隻有美國和俄羅斯擁有”。他又說及2007年10月“中國展開了它的第一次行星任務:將一個科學探測器送上月球”。

布拉德利·佩雷特以為,“為這些成就奠定基礎的人是一位出色的科學家”那就是錢學森。

布拉德利·佩雷特在文章中詳細介紹了“1911年在大清帝國的最後幾個星期裏出生”的錢學森,如何在美國得到精心的培養,成為第一流的火箭、導彈專家,而由於美國的“愚蠢”,竟然把錢學森“驅逐”到中國去。

布拉德利.佩雷特說:錢學森成為我們的年度人物並不是由於其親自領導取得了這些成就。巳經96歲高齡並且身體狀況並不太好,他巳經很多年不在中國空間項目中活動。然而,正是他,作為新中國科學和工業的奠基人之一,扮演了無可替代的重要角色。從1956年開始,他幾乎是從無到有地創造了這一切。在那個年代,他的中國同行對火箭的噴氣推進知之承甚少。他在文章中這樣“惦記”著這個“非常老的人”危言聳聽般說道:如果中國現在是美國的戰略性對手,那麼錢的成果就史無前例的重要了——特別是中國經濟正無情地向前發展,並且注意力集中在世界舞台。所以這個非常老的人一直與這一切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