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個月後,2008年1月20日,美國《華盛頓時報》也“惦記”起錢學森,發表威廉·霍金斯的文章,標題為《中國的年度人物》:
當《時代》周刊將普京評為2007年度人物的時候,世界的目光都被吸引了。
但是並沒有引起人們太多注意的是,美國《航空周刊與空間技術》周刊將錢學森評為年度人物。錢學森被視為中國航天工業之父。正像《航空周刊與空間技術》評價的,“2007年,在航空航天領域,沒有什麼比中國躍升到太空力量的第一集團更能改變現狀的事了。”
2003年,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完成載人航天飛行的國家。2007年,北京進行了反衛星試驗,並在10月發射了探月衛星。
如果說普京的政策喚起了大家對過去的回憶,那麼錢學森的成就應該被視為對我們麵臨的新危險的警告。
“二戰”時期,錢學森是在美國學習的航空工程學並協助加州理工學院成立了超音速實驗室。共產黨在中國執政後,錢學森對祖國的忠誠使得他成為(美國的)安全威脅。雖然他的離去是有爭議的,但可以肯定的是,他掌握著很多重要信息。
盡管如此,更直接促成北京現在的戰略進步的,是近些年的技術轉移。其中,中國與俄羅斯的合作是一個重要部分。同時,著急賺錢的美國公司通過商業途徑也向中國轉移了技術。這些技術對中國的崛起,起到了助推作用。
同樣是在2008年,錢學森被中央電視台評為2007年“感動中國年度人物”從這兩個“年度人物”可以看出,愈是晚年,錢學森的聲望愈高。可以說,在錢學森晚年,榮譽紛至遝來:1989年,78歲的錢學森榮獲國際技術與技術交流大會和國際理工研究所授予的“小羅克韋爾獎章”“世界級科學與工程名人”和“國際理工研究所名譽成員”稱號。“小羅克韋爾獎章”是國際理工研究所於1982年設立的最高獎賞,每年授予至多3位在國際理工界有很高聲望的科學家。當時,接受“世界級科技與工程名人”稱號的科學家16人中,錢學森教授是唯一的中國學者。
國防科工委和中國科協為祝賀錢學森獲得“小羅克韋爾獎章”,舉行了座談會。錢學森在會上說,“今天給我的獎,說是第一名中國人得此獎,我說,要緊的是‘中國人’三個字,這個‘中國人’,應該包括中國成千上萬為此作出貢獻的人。”
1991年10月16日,80歲的錢學森榮獲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的“國家傑出貢獻科學家”榮譽稱號和中央軍委授予的一級英雄模範獎章。可以說,這是錢學森所有獲得獎勵中的最局榮譽。
錢學森在獲獎時深有感慨地說,自己能夠為國家做一點事,是與黨的領導和在座同誌們的支持、幫助分不開的。沒有黨和集體,他將一事無成。
接著,在1995年,香港的何梁何利基金頒發首屆“何梁何利基金優秀獎”時,把84歲的錢學森列為首選人物。
1996年4月,在交通大學百年校慶之際,由江澤民總書記題寫館名的錢學森圖書館,矗立在西安交通大學的四大發明廣場。這是第一座以中國大陸境內健在的科學家命名的圖書館。
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表彰“兩彈一星”元勳,88歲的錢學森理所當然名列其中。
2001年,經國際小行星中心和國際小行星命名委員會審議批準,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發現的國際編號為3763號小行星,被正式命名為“錢學森星”。
2001年11月7日,霍英東獎金委員會把第二屆“霍英東傑出獎”授予90歲的錢學森。由於錢學森臥床多年,行動不便,夫人蔣英代他去領取霍英東基金會科學獎金。臨走時,蔣英對他說:“我代表你去領獎金了。”錢學森笑著:“那好,你要錢,我要獎(蔣)!”“錢”和“蔣”,正是錢學森和蔣英兩人姓的諧音。錢學森把所領取霍英東基金會科學獎金全部捐獻出去了。
2007年12月9日,96歲的錢學森除了成為中國與美國兩項“年度人物”,還曾於1979年5月9日獲得母校加州理工學院的“傑出校友獎”。
2009年3月28日,“世界因你而美麗——2008影響世界華人盛典”在北京大學舉行,98歲高齡的錢學森獲最高大獎——“終身成就最高榮譽大獎”。
2009年9月25日,新中國60周年大慶前夕,錢學森入選“中國因你而驕傲,世界為你而感動”為主題的“建國60周年感動中國60人”。
有人稱,這是一種名人的“馬太效應”。“馬太效應”是美國科學史研究者羅伯特·莫頓在1968年首先提出的,指的是“好的愈好,壞的愈壞;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種社會現象”。馬太,取義於《聖經·馬太福音》。
其實,種種獎勵和榮譽,對於錢學森來說,是實至名歸,是對他為中國、為人民作出的巨大貢獻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