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學生參加學習活動應麵向全體學生,人人參與教師指導絕不可“越俎代皰”,凡是學生能發現的,獨立獲取的知識,教師要多給學生一點思維的時間,讓學生多一點表現自我的機會,多一點獲取成功的體驗,這對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教學氣氛,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動手能力、口頭表達能力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學生創造的意識更加強烈
現代科技課需要學生機智、巧妙、創新、獨特的思維參與,而學生的這一思維活動同環境、氣氛、情感、興趣等因素有著密切的聯係。對小學生來說,寬鬆、和諧、活躍的課堂氣氛,不僅能激發求知欲望,增強探索的勇氣,而且會幫助他們開拓新思路,引發創造靈感。教師應積極探索創造這種課堂氣氛的方式、方法。在教學中要本著我鼓勵、多啟發的原則,積極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多給學生發表獨特見解和發明創造的機會。學生的創新想法或做法無論多麼荒唐、幼稚都不能嘲笑,反之要給以鼓勵和表揚,以最大限度地激發他們創造的熱情,發揮創造性。例如:科技活動“改造玩具”一課,教師組織學生討論;“如何改造玩具”,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創造力,大膽發言。有的說“將我的布娃娃改成會叫的娃娃”,有的說“將我的飛機做成會飛的小鳥”。學生發言多種種多樣,甚至異想天開,顯示出非常強烈的創造欲望。對於學生的回答,教師及時給予了肯定和引導,學生獨特的想法得到了極大的尊重和鼓勵,使他們極大地享受到了成功的樂趣,有利地促進了學生創造性地發揮,創造意識得到有力強化。
5.語文教學中的科技教育
語文教育要以學生為本,著力於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教語文千萬不能隻重視知識的傳授,技能的訓練,而忽視對學生的培養。《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中也提出“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具備創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具備包含閱讀理解與表達交流在內的多方麵的基本能力,以及運用現代技術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未來社會必定是一個科技高速發展的社會,我們的學生如果不具備科技素養,那麼,他們將無法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甚至有被時代遠遠拋在後麵的危險。
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把語文閱讀教學與科學教育相結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科技含量。讓學生在學習語言文學知識,練習語言文學技能的同時,接受科學教育的感染和影響。這樣不僅可以激發小學生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提高課堂效率,寓語文基礎教育於廣闊的科學世界中,還可以培養學生觀察事物,研究事物的良好習慣,激發學生的創造意識,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也為語文學科教學質量的提高找到新的生長點。
吃透教材,挖掘科技含量
對科學知識感興趣的:如介紹環保方麵的《訪問環保專家方博士》;介紹發明創造的《吊燈和鯊魚》;介紹現代科技知識《信用卡》;介紹文物方麵知識的《莫高窟》……歸納起來簡直就是一本科學的百科全書。這些知識,大大拓寬了學生的眼界,濃鬱了學生的科學文化底蘊。語文教材中的這類課文讓我們在語文教學中進行科學教育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把握人物的精神魅力,培養科學興趣
行為科學表明,人的情感因素十分重要,常常主宰著學業和事業的成敗。科學情感更是-切科學行為之源因此我們要十分重視學生科學情感的培養。在教學科學家的故事的文章時,我就是引領學生通過課文內容的學習、感悟,去體會課文中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把握科學家的精神實質和熠熠生輝的人格魅力,讓科學家們成為他們的榜樣和偶像,激發他們對科學的熱愛之情。例如,在教學《裝滿昆蟲的衣袋》這篇課文時,我就提出了“是什麼把法布爾引進科學的殿堂的”這一問題,讓學生進行討論,學生通過課文中所舉的法布爾對昆蟲的癡迷的幾個事例的了解,特別是“法布爾為了抓住一隻會唱歌的蟲子用了整整三天的時間,捉到一隻漂亮的小甲蟲高興極了,把這個寶貝放進蝸牛的殼裏,包上樹葉,裝進自己的衣袋回家好好欣賞……”學生通過討論明白了:正是這種對昆蟲的癡迷,才把法布爾引進科學殿堂的。課後,學生收集科學家的故事,利用班會時間舉行“科學家的故事”演講比賽。由此,學生也明白了隻要對科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加上目標專一,持之以恒,自己的理想一定能實現的。法布爾對科學的熱愛,對科學事業的執著,深深地感染了學生,學生的心中湧動著對科學家的熱愛和向往之情。
了解科學知識,激發科學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旦學生對科學產生了興趣,那他們學科學,用科學就會成為自己的自覺行為。在學完《陳增巧破巫術》後,學生話匣子打開了:“老師,我有一次頭疼,奶奶說可能是去世的爺爺摸我的頭了,為了證實是不是真的,就用了兩根筷子豎在鍋裏,一邊叫著死去家人的名字,一邊用水從筷子的上頭淋,不一會,奇跡真的出現了,那筷子竟然站住了。奶奶說:“看,真是爺爺摸你的頭了。一定是你爺爺沒有錢用了想要錢了,晚上去少點紙錢給你爺爺,你的頭就不疼了。”晚上爸爸真的幫了我去燒了紙錢,第二天我的頭真的不疼了。老師,你說是不是爺爺摸我的頭呀?”有的說,我頭疼時,我的家人,用黃豆,一邊走,一邊丟,還不時的叫著家裏死去的家人的名字。然後還燒紙錢……針對此,我利用一節科技課讓學生專門自己做實驗。學生做了明礬寫字的實驗,筷子直立的實驗後,不約而同地對我說,回家一定告訴奶奶那種做法是迷信的,下次生病一定到醫院去,有的說回家做實驗,用事實說話,讓大人們不要再迷信了……自那以後,學生對科學越來越感興趣了,還經常找些有關科技方麵的課外書聚在一起探討研究,班上學科學的氣氛更加濃厚。
利用自然環境進行調查研究
語文課本中有很多內容講到了關於環境保護方麵的問題,教育我們要合理地、科學地利用自然環境,這樣,能造福於人類。反之,則會受到大自然的懲罰。例如學習《訪問環保專家方博士》後,老師又搜集了大量的有關水資源缺乏的資料,讓學生增加節約用水的意識。我還組織學生利用課餘時間,走出校門,來到附近的張村河,親眼看看水資源的汙染問題,在活動中我們采集了水標本,請科學老師幫忙進行分析研究。學生通過調查和訪問,了解產生汙染的原因,寫出調查報告,並向鎮政府提出倡議,號召家鄉人民愛護家鄉,愛護水資源,在發展好鄉鎮企業的同時還要保護好自己生存的空間,采取科學方式進行綜合治理,以有利於經濟的更快發展。
開展語文競賽活動,滲透科技教育
語文競賽活動的內容是豐富多彩的,它全不受課程標準和教材的限製,它的存在和發展為開展科技教育創設了一個自由而寬鬆的環境,也為學生中的科技骨幹力量-一部分有科技潛力的學生提供了“冒尖”的機會和條件。
(1)科學兒歌朗讀比賽。
朗誦是小學階段經常舉行的一項比賽活動,讓學生朗誦愛科學的兒歌宣傳科技知識,有利於啟迪兒童的想象力,激發他們愛科學的興趣並培養他們為未來的科學技術現代化而努力學習的責任感。
(2)電腦作文競賽。
當今時代已進入了高科技信息時代,電腦的運用已開始普及。開展電腦作文競賽,就是讓學生利用電腦直接作文,打破傳統的作文方式,讓學生深切體會到現代技術手段的優越性,激發科學興趣。
(3)設計機器人寫說明比賽。
興趣是產生動機的主要原因,是學習的先導,是推動學生掌握知識和獲得能力的一種強烈的欲望。當學生對現代科技發生興趣時,他們就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欲,積極主動而且愉快地進行學習。機器人作為一種高科技的產物,越來越受到科學界的重視,也深受廣大小學生的喜愛。因此,我們舉行了機器人設計大賽並要求為設計的機器人寫上說明,將科學性、知識性、趣味性巧妙地結合起來,使學生在創作的過程中愉快地學習科學知識,培養科學想象能力。同時,也是學生對自己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一種檢驗。
科學是第一生產力。對小學生傳授科學知識,進行科學啟蒙是小學教師的一項重要任務。作為語文教師,把語文教學與科學教育相結合,注重滲透,講究科學,鼓勵探究,在實踐中提高認識,不斷發展。因地製宜的科學教育是有效的,它使學生的思想情感得到了陶冶,操作水平得到了鍛煉,創新精神得到了發展,科學素養得到了提高。雖然語文課不像科學課那樣直接對學生進行科學教育,但是,語文學科的性質和語文教材的功能決定了在語文學科中滲透科技教育必須結合語文學科的自身固有特點,她猶如一縷春風,潤物無聲,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提高了科學素養。
6.物理課上的科技教學
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
(1)注重科學家名人軼事與物理史教學。物理發展史是物理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通過物理發展史的教學,不僅使學生了解物理發展的曆史,一些著名物理學家的典型事跡與故事,同時也能較好地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素養和人文精神。同時,在實際教學中,適當向學生介紹建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航天領域和高科技領域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例如近年的“神舟係列飛船與楊立偉太空旅行”,了解科學技術給社會發展和四化建設帶來的巨大動力,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從中受到良好的科技與人文精神教育。
(2)突出物理知識的實用價值。例如在講解光的直線傳播時,我讓學生舉出生產生活中,應用光的直線傳播的具體例子等。通過這些知識的介紹,使學生更加認識到科學知識在日常生活,工農業生產乃至高科技領域中的地位和作用,從而更加相信科學,熱愛科學,樹立良好的科技意識和“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
積極組織開展物理課外活動
物理課外活動是加強對學生進行科技知識和學科滲透教育的重要陣地。與課堂教學相比,課外活動具有更大的靈活性和選擇性。
(1)科技小製作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我們積極組織學生利用課外活動時間開展科技製作活動,如自製電鈴。自製平行光源。製作針孔照相機。製作潛望鏡。自製量筒。樓梯電燈開關電路等。
(2)指導學生閱讀科普讀物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教師要指導學生閱讀有關的科普讀物,使學生更多地了解科技知識和科技發展的新動向,增加學生的科技知識,使學生掌握更多的科學文化知識,培養學生的科技閱讀能力。
(3)舉辦科普知識講座。科技知識與社會發展、生產、生活緊密聯係在一起,在舉辦科技講座時,要認真選擇材料,或根據有關資料撰寫講稿,根據平時收集的材料,利用活動課分班級或集中學習,可以收集軍事科學、航天技術、通信技術、空間技術、科學家的事例與貢獻等材料,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和科學素質教育。
7.將現代科技引入物理教學中
在最近的百年裏,物理學取得了重大的進展,今天的物理學仍在飛速發展,已出現了許多新的領域和全新的物理觀念,仍然是現代前沿科學中最為激勵人心的學科之一。麵對一日千裏的現代科技,物理教師有必要對物理學的現代進展的各個領域有一個概括的、清晰的了解,然後把它們通俗的引進到自己的教學過程中來。
在教學過程中,適當引進新奇的物理知識
教學實踐告訴我們,教師應充分利用浩如煙海的網絡信息,充分收集和整理那些與物理教學相關的新奇有趣的知識信息,在教學過程中緊扣教學內容,合理組織教學,適時透露或講述這些知識信息,既能對教學過程起畫龍點睛的妙用,又能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培養其學習興趣。如:在講述慣性一節時,教師為印證質量是慣性大小的量度,可以以世界上最大的輪船為例,最後引進慣性的問題。可以告訴學生由於輪船質量太大,所以在航行時遇到礁石等障礙時根本就不轉彎,它也來不及轉彎,直接就壓過去繼續航行。還可以在萬有引力定律中引進天文知識,如黑洞,講述了光也無法逃離黑洞引力的束縛。根據第二宇宙速度公式和恒星質量算出黑洞半徑不到三公裏。學生們知道大的恒星半徑是百萬公裏,現在塌縮成不到三公裏,那麼他們除了驚歎還是驚歎。實際上這也在無形之中為我們解決了黑洞半徑的估算這一考點。
在教學過程中,隻要我們教師花費一定的時間精力,通過網絡收集能夠緊扣教學內容但又新奇古怪的知識信息,再通過備課組織這些信息,上課時合理創設情景巧妙穿插講述這些知識信息,不僅能使教師自身知識麵得到拓寬,更能開拓學生眼界,使學生對物理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即使是對物理最排斥的學生也會接受物理的。
通過演示實驗,提高學生的科技意識
加強實驗教學,不僅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有助於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創新意識、創造能力,同時也使學生受到良好的科技意識教育。目前,學生普遍感到物理“難學”,其原因之一就是物理教學中缺乏實驗。而一些經濟發達的國家,非常重視物理實驗教學和研究問題的方法。目前,我國中學教育正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過程中,我們對物理實驗教學必須引起高度的重視,為了研究好這些課題,教師必須研究教材中哪些地方學生感到抽象、容易混淆、接受困難,並結合教學實際,研究解決的方法,努力開發一些直觀的演示,同時在教學中引進近代物理學的某些思想方法和現代科學的新成就。例如:用激發演示光的幹涉和衍射,用發光二極管演示電磁感應中機械能與電能的相互轉化等。在實驗教學中,可在規定的實驗中,適當增加相關演示項目,使教學內容更加豐富,使學生的眼界更加開闊。例如“分子間作用力”的演示,可在兩隻乒乓球間夾上一段彈簧,球的外側套上橡皮筋,平衡時,引力等於斥力;增大球距時,引力大於斥力;縮小球距時,引力小於斥力。這樣不僅培養學生對物理的學習興趣,更多地拓寬學生視野,豐富他們的想象,而且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通過各種課外活動,增進對前沿物理學的了解
由於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在物理教學和物理測試中應努力體現“麵向現代化、麵向世界、麵向未來”的精神,使中學物理教學和測試的內容更接近現代物理的發展,體現前沿物理的最新成就。教育主管部門也明確要求學生要“理解自然科學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定律;了解自然科學發展的最新成就和成果及其對社會發展的影響;能讀懂一般科普類文章,了解自然科學知識在人類生活和社會發展中的應用。”因此,要求我們教師在課餘時間要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了解有關當代物理學前沿的最新成果,使學生理解物理學與技術進步、社會發展的關係,從更廣闊的角度認識物理學的進步。物理課外活動也是加強對學生進行科技知識和科技意識教育的重要陣地。與課堂教學相比,課外活動具有更大的靈活性和選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