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文化陣地建設與組織活動策劃學校科普活動的組織策劃
1.學生科學興趣的培養
20世紀以來,科學技術進入了有史以來發展最快的曆史時期。在以相對論、量子論、DNA雙螺旋結構和板塊學說的提出為標誌的科學革命的推動下,科學理論無論在深度和廣度上均得到迅猛的發展。信息技術、現代生物技術、新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航天技術等迅速地改變著世界的麵貌,推動著社會的進步。另一方麵,在科學技術與社會發展的同時,也產生了生態環境惡化、資源枯竭等一係列負麵的問題,嚴重阻礙了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這些都對教育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筆者認為在科學課程標準中提出的核心理念“全麵提高每一位學生的科學素養”是非常正確,非常必要的。
在整個自然科學教學過程中,初中科學教學是青少年進入科學知識寶庫的鑰匙,是培養學生學習科學興趣的大好時光,是初步學會觀察事物、分析問題並解決問題的關鍵。學生對科學的興趣是學習科學最直接和持久的內部動力,對學生的今後發展至關重要。就初中生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特點而言,他們有著強烈的求知欲望,對各種新鮮事物好學、好問,富於幻想。但他們這種學習積極性往往與短暫的“直接興趣”掛鉤,遇到較為抽象理性的科學知識時,這些小困難便很快地使他們失去了學習積極性,最後導致初中科學教學的失敗。因此啟發並穩固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其學習積極性是每一個初中科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麵臨的一種挑戰。
從初中科學教學這一角度來說,實驗教學、教師的教學水平、教師的語言、教材的內容設置無疑是很重要的因素,它們對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有著重要的作用。下麵就來談談在新的科學教育改革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充分發揮科學實驗在科學教學中的作用
實驗是科學研究的重要方法,科學實驗是實驗者根據研究目的,運用一定的物質手段(實驗儀器、設備等),主動幹預或控製研究對象,在典型環境中或特殊情況下所進行的一種探索活動。《科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通過實驗既能使學生深刻理解自然界中各種現象的規律或定律,又能培養學生掌握一定的實驗操作技能。這些實驗技能,既是他們進一步學習現代科學技術進行科學實驗和技術革新的重要基礎,也是提高素質教育的一種手段。
實際教學中存在一個問題即學生作為實驗主體,不能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教師往往注重教給學生實驗方法,滿足於觀察到實驗結果,而忽視了學生實驗能力的培養,這是科學實驗教學中的一個病區。再者,實驗中器材不足也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很多學校在分組實驗中都采用多人一組,很少能讓每個學生自行完成整個操作過程,學生缺少自行使用的時間和空間,這些都不利於培養學生的主觀性、創造性和實驗操作能力。那麼在教學中怎樣才能充分發揮科學實驗的重要作用?
(1)開足、做夠實驗。
近年來,由於廣大教師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實驗教學的基礎地位和重要作用,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進行,科學課的實驗比例會增大,實驗形式也會不斷翻新,學校現有的實驗儀器可能跟不上需求,特別是眾多的農村中學由於資金不足,儀器原來就不夠用、不夠新,就應有“壇壇罐罐當儀器,拚拚湊湊做實驗”的精神,因地製宜或因陋就簡甚至尋找替代性實驗。除盡量開足課本要求的演示實驗、分組實驗外,還應開動腦筋設計增加演示實驗,盡量把演示實驗、實驗習題等作為隨堂實驗進行探究。這樣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幫助學生理解概念、規律,培養觀察和實驗的能力,樹立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增加科學課的濃鬱趣味,使學生能夠真正喜歡上科學課。
(2)該放手時就放手,相信他們能做得更好。
以往,我們有些老師在做實驗前,為了節省時間,經常先詳細的向學生講解實驗的過程,再讓學生照著做,這樣的實驗結果並不是學生自己探索得到的。又如,為了實驗方便,老師將所有的實驗用具和物品都準備齊全,然後才讓學生按照書本上的步驟進行操作,例如講到蚯蚓時,教師把蚯蚓放在盒裏讓學生觀察,這樣學生根本不能了解蚯蚓的生活環境和生活習性,對蚯蚓的認識就很局限。我們應該帶學生到校園去親自捉蚯蚓或讓他們在課外自己捉蚯蚓、飼養蚯蚓,讓學生親自體會蚯蚓的生活環境,讓他們總結如何才能捉到更多的蚯蚓,如何才能讓蚯蚓活的更久。這樣學生做起實驗來就更有興趣,對實驗的理解更透徹,使學生在觀察中獲得了豐富的知識,增強了動手能力,激發了對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教師的教學影響中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
教學是創造性的活動,教學活動中教師和學生的關係是平等的。教師應營造這樣一種環境:教師和學生一起以科學探究的精神,積極主動地探索、認識自然界。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創設“人人參與”的課堂氣氛,活躍學生的思維,使學生有話可說,從而啟迪學生的創新思維,開發智能。創新意識的培養不僅和智力有關,還和人的個性特征有關。作為獨立個體的學生而言,他們的思維特點和認識水平都有很大的差異,在教學過程中把學生綁成一團,齊頭並進,這是不科學的教育觀點。特別是對天真活潑、好奇敏感的初中生,如果教師語言風趣、講解生動,使學生願意聽並能引起高度注意,能夠讓他們在較為輕鬆的環境中接受知識、增加技能。
(1)精心設問,製造學習上的懸念,引發學習興趣。
動機是個體發動和維持其行動的一種心理狀態,這種心理激發得越強烈,就越能使學生的學習活動表現出濃厚的興趣、積極的態度和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個人的智能潛力。不言而喻,教師精確的設問,不斷地製造懸念,使學生處於情緒高漲、智力振奮的內部狀態,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生思辨的能力。例如:科學教材七年級上冊中有關時區和日界線的知識原本是高二地理知識,對初一學生而言比較抽象,很難理解。可以這樣製造懸念:小明生日是6月9日,他想在一年內連續過兩個生日,你覺得他該如何去實現呢?學生會積極替他想辦法,同時渴望得到明確的答複,教師這時再來講授日界線的內容,教學效果必會大大提高。
(2)聯係生活和生產實際,體會科學知識的應用。
在科學教學中,如果注意結合學生熟悉的生活、生產實際,提出與教學有關的問題讓學生去思考,往往能激發起學生的興趣。例如講《水的三態變化》時可以提出這些問題:當你從遊泳池裏上來,如果沒有用毛巾擦幹身上的水,你會有什麼感覺?水燒開了,如果繼續燒,溫度會上升嗎?水煮沸後,有大量的水蒸氣從壺嘴冒出,這些“白氣”是水蒸氣嗎?……帶著這些問題去學習,學生必然會產生興趣,從而達到提高課堂效率的作用。而課後又是課堂的延伸,結合科學教學的內容,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與心理特征,開展豐富的課外活動、小實驗、小製作,這也是發展興趣的好形式。
(3)充分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係統。
利用文字、圖形、聲音、動畫和視像等多種技術組合而成的信息係統稱為多媒體係統。在中學科學中,講授一些抽象的概念、瞬間發生的自然現象以及複雜的物體內部結構時,由於受時間、空間等條件的限製,單純語言、儀器、教具等傳統媒體都難以實現教學目的。多媒體輔助教學將視覺和聽覺等同時作用於人的感官,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有效地影響學生的學習態度和情感變化,使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和美的熏陶。例如:星空現象的觀察,流星的形成、月相變化以及日食月食的形成、火山地震的爆發、竹節蟲在竹節上,尺蠖在樹枝上的擬態等知識利用電腦製成課件,讓學生能夠直接觀察到。這些生動有趣的自然現象吸引了學生們的注意,學習興趣大增,從而在興趣和娛樂中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總結概括能力。如果教師不去找素材(錄像),光是按照課文幹巴巴地給學生講一遍,學生一點興趣也沒有,那效果遠遠不如看錄像的好,錄像內容動態感很強,既生動直觀,又形象易理解,同時也便於學生掌握和記憶。多媒體輔助教學是現代教育發展的趨勢,它有利於認知水平的提高,有利於能力的培養和素質教育。
(4)把握學生心理動態及時給予鼓勵。
興趣是一種伴隨著注意而引起的從事學習的積極傾向和感情狀態,是發展智能、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催化劑。興趣是帶有情緒色彩的認識傾向,在科學學習中,如果學生獲得成功,就會產生愉快的情緒,若反複多次,學習和愉快的情緒則會建立固定的聯係,也就會形成越學越有興趣,越有興趣就越想學的良性循環,在實際教學當中要時時刻刻抓住學生的成功處給予適時鼓勵,如巧妙地運用語言激勵,對一般學生可用:“書寫認真”“解法巧妙”“見解獨解”。對已獲成功的基礎較好的學生可進一步用言語刺激:“你還有其他方法嗎?”“你還有更巧的方法嗎?”這樣可使興趣持久。
科學教材內容設置的趣味性
麵對現今科學教育改革的必然,如何選擇初中科學教材並能十分有效地組織表達出來,這的確是個需要認真研究的問題。現行我縣使用的初中科學教材(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比較符合青少年認知特點,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任何事物都在發展,都需要不斷地完善,現行初中科學教材也是如此。應該進一步使初中科學教材更符合青少年的心理與生理特點,更顯示出科學可行、自然有趣的特點來,讓每一位初中科學教師能夠在教學過程中事半功倍。為此,我認為現行科學教材(華東大學教育出版社出版)要麵向全體學生,降低難度並在趣味性上更富有特點。
總之,在教學活動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科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是要把教學大綱對學生學習學科知識的要求,轉變為學生求知的欲望。教師要根據中學生思維活躍、情感豐富、求知欲強的特點,運用恰當的教學技術方法,充分調動學生思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從而提高科學教學的效果。
2.教師對學生的科學指導
教育學家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之者。可見培養學生的科學興趣是學生學習科學的重要手段,興趣是一種求知欲,是學生探究知識的動力,能夠激起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生一旦喚起求知欲,所有問題便會迎刃而解,從而大大提高了科學教學的質量,那麼如何激發學生探究科學的興趣,啟迪學生智慧的思維,激起學生創新的浪花呢?
巧用語言,以“樂”激趣
科學這門學科概念多、知識抽象甚至較晦澀,學生常常會感到枯燥乏味,記憶困難。教師若照本宣科,學生覺得難學就開始厭學。那麼如何讓學生由厭學到好學呢?幽默是一種良好的教學方法。教育家斯維特洛夫說過: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
如果教師上課時能深入淺出地運用富有幽默、情趣或哲理的語言,就能化枯燥無味為具體生動,化繁雜為簡潔,化沉悶為輕鬆,使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牢固地掌握知識。課前,教師要進行自我心理調整,這樣在課堂上才能有聲有色,才能帶著愉悅的心情傳授知識,從而使學生受到感染。
事實表明,教師風趣的語言藝術能贏得學生的喜愛、信賴和敬佩,從而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即產生所謂“愛屋及烏”的效應。教學生動風趣,能活躍課堂氣氛,加深學生對知識的記憶。
例如:在講勢能時,可向學生說,當天花板上有一根雞毛向你頭頂落下時,你將怎樣?學生肯定會說:“這有什麼可怕的?”如再問,若你頭頂上吊扇落下呢?學生肯定會下意識地手蓋頭頂,“那還不快跑”。
從而說明物體的勢能和質量有關。在講到勢能和相對高度時,可以用從課桌上跳下來與從三樓跳下來做比較,肯定會收到良好的課堂效果。在授課時,如果在適當的時機故意講錯,也會收到良好的效果,使學生記得牢。
例如:在講到組織時,故意說“動物組織中起保護作用的是保護組織”,講完後,學生先是一愣,然後幾乎全班同學齊聲回答“應該是上皮組織”,這樣課堂氣氛就都活躍起來了。教室裏彌漫著陣陣暖意,老師和同學都沉浸在成功、自信的快樂之中適當而不低俗的“調侃”是活躍課堂氣氛的催化劑。教師在課前或者課中根據具體教學內容穿插一些幽默風趣的語言,可以讓學生在笑聲中達到對知識的掌握。學生不僅學得愉快,教師也教得輕鬆,何樂而不為呢?
巧引故事,以“懸”激趣
引人入勝、扣人心弦故事常常能迅速撥動學生的心弦,擊中學生學習的興奮點,造成一種急切期待的心理狀態,從而極大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課堂上教師若能巧引故事、設置懸念,就能充分激起學生探索、追求的濃厚興趣。
在教學壓強的概念時,老師那富有感染力的聲音抑揚頓挫道:“那是東北的一個寒冷的冬天,一群孩子們正在冰麵上興高采烈地滑冰,突然‘撲通’一聲,隻聽到有人喊‘救命啊,有人掉進冰窟裏啦!’隻見一人奮不顧身地跳進了冰窟,可冰水裏的人還是不能上岸,情況十分危急。這時善良的遊人們趕來,手拉手組成了‘人鏈’參與搶救,忽然,冰麵又出現了裂縫,如果不立刻采取措施,後果將不堪設想……”同學們正凝神靜氣、鴉雀無聲地聽著,可老師講到這裏卻嘎然而止,反問到:“這個時候該怎麼辦呢?”
此時學生必然被充滿懸念的故事情節所感染而陷入沉思,然後討論著對策。“這時隻聽一個聲音高喊‘快趴下’,大家立刻全都趴下了,隨後冰麵也就沒有繼續裂開,大家仍然手拉手將落水兒童救上了岸。這是什麼原因呢?”
於是順理成章地引入了“壓強”概念。在課堂教學中,適時適量地穿插一些有趣又有意義的小故事,既可活躍課堂氣氛,又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
趣味實驗,以“奇”激趣
科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在科學教學中的重要性不容置疑;但“新”“奇”的實驗能更強烈地吸引學生,有時還能達到引而不發、富有餘味的教學之效。
教學第二冊裏的《光的反射和折射》中的平麵鏡成像時,我是通過“水淹蠟燭”的奇怪現像激發學生的興趣的:轉盤上豎直放一塊平板玻璃,玻璃前放一支點燃的蠟燭,玻璃後的某一位置放一隻透明的杯子。
調節轉盤使學生通過玻璃清晰地看到杯中也有一支“點燃”的蠟燭。往杯中倒水,當水麵漫過燭焰時,發現燭焰並沒有熄滅。從而引發學生的好奇心而迫不及待想要學習平麵鏡成像的興趣。
趣味實驗,不僅可以增強知識的直觀性,更能使學生產生神秘感、好奇心、產生強烈的探究心理,激起學生探索研究科學的興趣和欲望,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造性思維。
因此,教學中教師除了做一般的演示實驗外,還應多增加一些新的有趣的實驗。
巧寫批語,以“情”激趣
感情是消除人們心理、行為障礙最好的“催化劑”,是人們追求上進實現目標的“加油站”。
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感情聯係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親其師,信其道。”作為任課教師與學生的接觸時間相對較少,為了贏得學生的“感情勝任”,在批改學生的作業或試卷時巧寫一些貼切、中肯的語句,也可以培養師生之情,讓學生在教師的情感滋潤下增加對其所教學科的興趣。例如有個同學頭腦靈活,精力充沛,表現欲強,可做起作業來馬虎粗心。在第一次測驗中,粗心的他隻得68分(班上最高分94分)。老師在他的卷首特意寫下了這樣的批語:“68分對於有些同學來說已是不錯的成績,可對你來說算不上什麼好成績呀!我相信隻要你做到踏實兩字,你一定會取得好成績的!”沒想到這短短的批語打動他幼小的心靈,第二次測試中他就拿了一個不錯的成績。
在平時的作業批改中,老師針對不同的學生寫上不同的批語,如“好樣的!”“你有進步,很好!望再接再厲!”“我覺得這道題你不應該做錯,請認真審題!”“這道題你解得真不錯,請繼續發揚!”等等,給學生加油、提醒、關心,這樣既可增進師生之間的感情,又可激勵學生改正不足,奮發努力,提高成績。有人說“興趣是成材的起點。”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也說:“所有智力方麵的工作,都要依賴於興趣。”可見,興趣對於學習多麼重要,它是學生學習巨大的內在動力。
激發興趣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一種有效途徑。在科學教學中實施“激趣”教學不失為一種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教學方法-使課堂教學具有趣味性、啟發性、實踐性、情感性,使學生樂中學、學中樂。
當然,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是教育教學中一個常講常新的課題,盡管其中的方法多種多樣,措施千千萬萬,但有一點教師必須始終把握住:激趣的終極目的是為了提高教學質量,讓學生真正掌握知識,切不可為追求表麵的熱鬧而激趣。為此,還是要銘記蘇霍姆林斯基的告誡:“如果你所追求的隻是那種表麵的,顯而易見的刺激,以引起學生對學習和上課的興趣,那你就永遠不能培養起學生對腦力勞動的真正的熱愛。”
3.激發學生科學興趣的方法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培養學生對科學的興趣是科學教育的心理基礎。隻有激發起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學生才能充滿激情地投入各種科學探究活動,積極主動地學習自然科學知識。小學科學的任務就是使學生的這種好奇心得以保持和發展,並逐步使學生形成對科學的興趣和探究欲。
科學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如何通過一定的教學手段細心嗬護學生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充分調動兒童學習科學的積極性和思維想象的熱情,培養兒童對科學的興趣呢?結合我十幾年的自然、科學教學和教研體會,談自己的一點做法。
整合教材實現文本和學生生活的“零距離”
源於生活的才是真實的、生動鮮活的。我們每一位教師要善於用發現的眼光去關注學生的生活,挖掘出源於學生生活的科學探究素材,這有利於調動起全體學生參與科學學習的熱情。科學課程在教材內容的選擇上,鼓勵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對內容進行調整和修改,要求教師不拘泥於教材提供的案例進行教學。科學教育要真正做到麵向學生,激發學生對科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和親近感,教師就必須對教材進行有機整合,實現教學內容和學生生活的零距離。隻有教師能夠切實有效地把教材內容轉化成貼近小學生生活實際的內容,讓學生去經曆探究的過程,學生才會體驗和感受到學科學對自己生活的意義,發現和認識周圍世界的奧妙,體會和領悟到科學就在自己的身邊,從而為積極有效的科學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精心設計探究導入學會“賣關子”
俗話說“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科學探究的課堂教學導入也是直接影響學生學習科學興趣、濃厚探究氛圍的重要因素。每一節科學課導入都要別有新意,讓學生耳目一新,心然怦動。教師就得精心設計與探究內容有關的小魔術、小實驗、遊戲等活動,也可提出一些學生感興趣、有需求的問題,讓學生一開始就有疑惑,有好奇,想質疑,想探究,激發兒童探究和學習的興趣與動機,由此生成科學探究活動。實踐證明,課堂教學導入的趣味性,直接影響到整堂課學生積極主動的探究狀態。教師要學會“賣關子”,要從對學生身邊事物的研究中,挖掘出學生感興趣、有疑惑而又不易關注的自然現象,巧設懸念,讓學生認識到科學與生活的密切關係,感受到科學的力量。
探究點撥有意“留一手”
俗話說“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各人”。但在實際教學中,教師為了追求課堂教學的有序,教學環節的嚴謹,往往扶得太多,放得太少。久而久之,學生依賴性大增,自主探究、主動學習的意識銳減。新課程給了師生廣闊的空間,所以新課程下的科學課堂也應該少給學生一些束縛,多給學生一份屬於自己的探究空間。如何始終讓學生保持探究欲,保持學習的熱情,在組織學生探究過程中,教師實驗操作演示不宜過細,不要把探究步驟講得太明,要有意“留一手”,讓學生在探究中自我發現、自我糾正、自我反思,教師要有點心計“有意刁難”,激發學生產生不服輸、不氣餒的勁頭,從而使學生的學習興趣越來越濃,探究動力越來越大。
拓展延伸大膽“放一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