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台灣民變(2 / 2)

乃至不同籍貫的移民“樹幟械鬥,動以萬計,將士不能彈壓,惟以虛聲脅和,於是民益輕兵”。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七月,天地會成員楊光勳與弟楊功寬爭奪財產發生矛盾,楊功寬因兄加入天地會,有會黨為後盾,遂另立“雷公會”,彼此械鬥。台灣總兵派人將雙方首領查拿,天地會成員聚眾救出張烈,逃往林爽文所居住的彰化大裏代。

該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彰化知縣俞竣、北路營副將赫生額、遊擊耿世文等統兵前往大裏代,在距大裏代五裏的大墩紮營,諭令村民將林爽文等人擒獻,並“先焚數小村怵之”。十一月二十七日夜,“爽文遂因民之怨,集眾夜攻營”,“赫、耿、俞皆死焉。翌日,“乘勢陷彰化,縣守及都司王宗武、同知長庚、前同知劉亨基、典史馮啟宗悉為所殺。十二月六日又陷諸羅,縣令董戶延死之,淡水同知程峻亦為群賊所害”。“鳳山縣有莊大田者”,“乘亂起,十三日陷縣城,縣令楊大奎自刎死”。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林爽文等已占領彰化、諸羅、鳳山三縣。

十二月初,閩浙總督常青派水師提督黃仕簡、陸軍提督任承恩統兵一萬三千赴台,加上台灣額設官兵,二萬有餘。但黃仕簡年事已高“臥病床榻”,任承恩又“素不知兵”,二提督擁兵坐守郡城。直至翌年(乾隆五十二年)正月二十二日,台灣總兵才收複諸羅縣城。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三月,浙閩總督常青奉命抵台灣。乾隆傳諭常青“將各路官兵調集會合一處”,“斷不可又蹈黃仕簡、任承恩故轍,輕分兵力,觀望遲延,俾賊匪得以四散牽製,蕆(產,完成意)事致稽時日也”。常青同黃仕簡、任承恩一樣“惟知結營自守”,“株守坐待,以致老師糜餉”,其紮營之地距莊大田屯駐的南潭僅五裏,抵台數月對此“肘腋”之敵“竟不思乘勢攻剿”,“任其逼處”。

清軍統帥的畏敵避戰,使義軍在短短幾個月內發展到十餘萬。為奪回連絡南北的諸羅,林爽文“自六月中攻圍,連日朝夕不止”,“禁粒米不得入城”,士民“饑疲不能支”。

林爽文所據的的大裏代、水沙連諸處存米甚多,“每石僅需八百”,清軍所占據的鹿港“每石三千”,“倉庫悉空,府倉穀亦無多”。“彰化縣僅存鹿仔港一處尚在固守,各村莊男女老幼鹹來避匿,不下十萬餘人,無處得食”,“至鄉勇口糧,向係義民公捐,今為日已久,義民告匱,難令再捐”。

乾隆五十二年六月二十日,清帝派陝甘總督福康安前往台灣督辦軍務。此時林爽文、莊大田的部眾已近二十萬,台灣全府除郡城、諸羅縣城及鹿港等少數港口外全被義軍占領。該年十月底福康安帶五千援軍在台灣登陸。十一月初,福康安揚言直搗大裏代,而陰趨諸羅縣城,擊敗圍困縣城的林爽文部,被圍困五個多月的諸羅終於解圍,“城中官民”,“饑贏無人色”。“無不欷獻啜泣”。

林爽文在從諸羅撤退後,退居縣城北麵的小半天山,該地四麵陡壁,易守難攻。十一月十八日福康安乘勝督軍仰攻,林爽文不支從小半天山退至六鬥門。在六鬥門的激戰中,林爽文再次失利,遂退守大裏代,憑借構築的土城以槍炮進行抵抗。十一月二十四日,福康安與林爽文秉燭夜戰,林爽文再次失利。次日清晨清軍分路進剿,林爽文攜眷撤至集集埔。集集埔“前臨大溪,溪之上就高岸壘石為陡牆,長數裏,其所預營扼險處也。十二月五日,官兵騰而上殺千餘人,於是賊黨皆潰”。

接連遭受重創的林爽文,既未南投莊大田,與莊大田合兵一處;又未撤至高山族居住的深山老林,以圖再舉,而是“匿其孥於番社,惟與死黨數十人竄穹穀叢箐中”。“五十三年正月四日,林爽文潛出覓食”,被擒。

清軍在擒獲林爽文之後,大舉南下,“莊大田倉卒出拒,敗而走”。清軍接連在大武隴、大日峰、南潭、中洲、大岡山、小岡山、水底寮擊敗莊大田部。“莊大田力不支”,逃至“負山臨海”的郎嶠,“與其黨潛匿焉”。清軍“遣水師由海道繞而截之於水,自此大兵壞山圍之,賊衝突不得出,陣殺者數千,溺海者數千,擒而戮者亦千餘,莊大田亦就獲”。

被清朝廷淩遲處死的除林爽文、莊大田外還有何有誌、林領、林永返、陳梅、陳傳、蔡福、劉升、陳秀英、謝檜、鄭記、陳天送、莊大九等十二人。上述被淩遲處死者的子弟,年十六歲以上皆斬,其妻女及十五歲以下子、孫給功臣家為奴,且十五歲以下的男姓親屬全被閹割(被閹割的共有三十七人)。

注釋

①台灣、風山、諸羅、彰化。

②③④藍鼎元:《平台紀略》。

⑤周應龍領兵進剿,濫殺無辜,焚毀道旁廬舍,激起民變。

⑥藍鼎元:《平台紀略》。

⑦龔柴:《台灣小紀》。

⑧藍鼎元:《平台紀略》。

⑨王先謙:《東華續錄》卷一○七。

⑩藍鼎元:《平台紀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