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令大學士舒赫德統兵千餘,前往臨清。九月下旬,舒赫德兵臨臨清,分兩路攻打舊城,顏六、楊累等相繼中炮火而死。九月二十九日,清軍攻入臨清舊城,包圍王倫所居住的汪氏大樓。烏三娘“率諸女巷戰,短兵相接,諸女次第死,三娘獨揮兩刃,能捍蔽鋒鏑。忽於馬上躍升屋,自屋而樓,即汪氏之三層樓也。高十餘仞,官軍圍三匝,矢炮擬之若的,三娘揚袖作舞狀,終莫能傷”。王倫之嫂,“年六十餘,白發盈頭,身高八尺,跨馬揮雙刀,巷戰被擒⑥”⑦。
當清軍侍衛英濟圖與把總仙鶴林等八人衝入王倫所在房屋時,“兩廂突出十數賊,一擁至前,英濟圖猝不及備”⑧,“孟燦掣短矛刺英濟圖,中其喉”,“賊竟將王倫奪去”,“從此不複見矣”⑨。
清軍在占領臨清舊城後,大肆屠戮,“舊城街巷,賊屍積塞路”,乾隆令舒赫德等,“擇一離河稍遠平敞地麵,無礙田廬者,刨兩大坑,分別男女屍身,投擲其中,即以燼餘灰礫填擁成堆”,“以昭炯戒,亦可使人見而知儆”。
搜尋王倫。
煙波致爽殿清軍在占領汪氏大樓後,既未能生擒王倫,又未能找到王倫的屍體。被俘獲的王倫義子楊佩在口供中有“王倫說就在這裏燒死,是不出去的”之語,但清朝廷認為“必係逆匪狡計,詭為此言,遣楊佩外出傳說,冀官兵深信不疑”,“逆匪便思潛蹤逃脫”。又據目擊王倫自焚的王經隆供稱:“二十九日,我同王倫及伊義子李士傑等數人,俱在樓上,見官兵跳在圍牆上”,“鐓入樓擒拿,我隨勸王倫投降,王倫說‘我寧可燒死在樓上,斷不肯投降’。隨將堆積亂紙、壞木令人放火,眾人不肯動手,王倫即自己放了火。我因煙起受不得,即由樓上山牆小窗內鑽出,當即被官兵拿住了。”再據王經隆侄孫王峻愛供稱:“火勢炎烈時,王倫的衣服、胡須已經焦灼,而王倫仍坐在東北角上。”但因未找到王倫的遺骸⑩,直至十月十九日,舒赫德、徐績等仍“每日督率官兵,自朝至暮分頭搜捕,挨屋逐戶嚴查,下及地窖、水溝,無不遍加尋覓”,“總無王倫躋跡”。於是“一麵刨驗屍骸,一麵仍嚴加搜緝,總期得到匪酋實在下落”。
因王倫活不見人,死不見屍,舒赫德等親赴汪家樓下,查驗死屍,其中有一具“隻燒去下身,上身尚可認識”的屍體,“經王經隆、範偉認係李士傑之屍,其餘各屍,俱已焚枯,竟不能辨別”。據範偉等言“李士傑甚驍勇”,“總隨王倫,不離左右”。在李士傑屍體旁邊的一具遺骸上,發現有王倫生前所帶劍、鐲(鐲係範偉所贈)。舒赫德等遂據此推斷:“王倫屍骨既枯,誠難取證,惟該犯所帶之劍、鐲”,識認確鑿”,“是王倫之自焚身死,實屬無疑。”
注釋
①《軍機處錄副奏折》。
②俞蛟:《臨清寇略》,《昭代叢書》,別編辛集卷一○。
③俞蛟:《臨清寇略》。
④《軍機處錄副奏折》。
⑤秦震鈞:《守臨城日記》。
⑥王王氏被擒後,清軍“以鐵綆貫項下骨,擬次日解京,一宿而斃”。
⑦《臨清寇略》。
⑧《清高宗實錄》卷九六七。
⑨《臨清寇略》。
⑩在汪宅起火後,遊擊剛塔見樓內有數人,“中間一人正坐,穿紫色袍子,麵有長須的係王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