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白蓮教起義(2 / 3)

王聰兒、姚之富有與四川義軍合並之意,但卻遭到四川方麵的拒絕,王三槐說:“我們四川地方犯不著叫他們湖北的人糟踏”,致使川、楚義軍彼此防範,不能團結對敵。兼之川東人煙稀少,糧食供應困難,王聰兒、姚之富決定率主力返湖北,留李全、樊人傑等在四川轉戰。

嘉慶二年八月,王聰兒、姚之富所部二萬人由興山北上,再攻襄陽。清朝廷“詔發吉林、黑龍江索倫兵三千,令侍衛惠倫、都統阿哈保以木蘭進哨兵百餘為先鋒,並解察哈爾馬八千匹赴河南、湖北”。九月,義軍在關廟河殲滅副都統豐紳所部二千清軍,又在鄖縣草甸設伏,擊斃護軍統領、禦前侍衛惠倫。但義軍攻取襄陽的計劃,卻因清軍防守嚴密未得實現,王聰兒、姚之富等遂率軍西入陝西,與從四川北上的李全、樊人傑部在興安會師。

為了對付義軍分股流動作戰,清統治者責成參加圍剿的將領“各辦各賊”,“其各自為戰”,令宜綿對付王三槐、徐天德、羅其清、冉文儔部義軍;令額勒登保對付覃加耀部;令惠齡、恒瑞、慶成對付李全、樊人傑部;令德楞泰、明亮等追剿王聰兒,姚之富,而且“勁兵健馬,俱在明亮、德楞泰一路”。

為了打破清軍以重兵圍剿的局麵,王聰兒、姚之富兵分四路出擊:以王聰兒、姚之富為一路;以王廷詔、高均德為一路;以李全、樊人傑為一路;以張漢潮、劉永泰為一路。嘉慶三年初(1798年),王聰兒、姚之富進抵漢中東部,吸引清軍,高均德率一支褊師強渡漢水後穿越秦嶺,直逼西安,“全陝震動”。明亮“遂舍齊王氏,率大兵八千馳赴漢中”。王聰兒、姚之富乘機從西鄉奔石泉,在黑石頭渡漢水。該年三月,王聰兒等與高均德等會師,奔鎮安、山陽、商州。李全、王廷詔等則從城固北上,出寶雞、岐山,攻郡縣、周至。

青花福壽纏枝蓮紋扁瓶王聰兒、姚之富一路被清朝廷視為“賊中首逆”,清軍集中優勢兵力追剿。該部義軍入陝後一直被圍追堵截,在山陽縣的石河、寬坪一帶接連被圍,退至湖北鄖西的三岔河。三岔河兩旁俱是高山峻嶺,義軍“從溝口竄出大路”,鄖西知縣孔繼擀率鄉勇數千堵住溝口,前有鄉勇堵截,後有清軍追擊,義軍隻能攀上山梁,“奔突衝口”,衝擊多時仍不得突圍。王聰兒、姚之富部八九千人被困在左右兩個山梁上。清軍得知王聰兒、姚之富被困在名為卸花坡的左邊山梁上,便集中全力攻擊。王聰兒、姚之富在突圍無望的情況下,跳崖身死。

但張漢潮、高均德、王廷詔、樊人傑等依舊率部眾轉戰川、楚、陝。嘉慶四年(1799年),張漢潮在陝西陣亡,高均德在四川被殲;一年後齊國謨(齊林之侄)在儀隴戰死;嘉慶六年(1801年),王廷詔在川陝交界的鞍子溝兵敗被殺。直至嘉慶七年(1802年)樊人傑在竹山被殲,黃龍擋起事的義軍才被徹底消滅。

羅其清拒守大鵬山。

嘉慶元年十二月,羅其清、苟文明等在方家坪起義,這支義軍“占據大神山,連營數十裏”。嘉慶三年七月,清軍大舉進攻,羅其清等率部轉移到營山縣的箕山,適值湖北義軍王廷詔、高均德等率部至。兩支義軍在箕山“排柵三層山後寨卡林立”,湖北義軍“左右立寨依之”,無懈可擊。該年九月,清軍誘羅其清等率部下山,羅其清中計戰敗。湖北義軍北上,清軍分兵追擊北上的義軍。羅其清乘機派兵六千攻打營山縣,襲清軍後路,徐天德部則東扼清軍渠縣餉道,奪取清兵糧草。羅其清旋即將營地移至大鵬山紮營。

大鵬山“寬廣一百餘裏,半屬懸崖”,山後“懸削數十餘丈”,山前“各隘皆壘石嚴守”,山寨周圍分立卡隘,寨內屯積糧食。同年十一月,清軍兵分四路圍困大鵬寨,縱火焚寨。經過一個多月的激戰,清軍從南麵、西麵突破山寨防線,羅其清率部從大鵬山撤離,退守虛空寨,再次被圍,在向方家坪突圍的過程中羅其清被俘就義。

冉文儔、冉天元血戰四川。

冉文儔及其侄冉天元、冉天泗等在王家寨起義後,一直活動在川北一帶,一度曾與羅其清據守大神山。大神山失守後,冉文儔等率部投奔已在箕山紮營的羅其清,羅其清卻“不許上山”,冉文儔等隻得“退據通江,在地勢險峻的脂麻壩建造工事,分築寨門,外設木城三座”。嘉慶三年臘月三十,清軍逼近通江營寨,雙方展開激戰,義軍擊斃清守備何勝華等人,冉文儔在率部突圍時,受傷被俘,旋即犧牲。

冉文儔死後,其部眾由冉天元等指揮。嘉慶四年七月,冉天元與王登廷等轉戰東鄉、大竹、鄰水、長壽一帶,襲擾清軍運輸線,一改冉文儔拒險避戰的做法,聲勢大震。該年年底,冉天元率部向川西挺進,屯兵蒼溪。經略額勒登保集中優勢兵力,包圍蒼溪。額勒登保令參將楊遇春、穆克登布從左右兩翼合圍攻擊。冉天元率部自山巔往下衝,直壓穆克登布後帳,同時派軍攻擊額勒登保的指揮營,彼此“短兵格戰”,義軍擊斃副將以下軍官二十四名,“諸帥遠卻,遇春亦退”,入夜之後,義軍點燃草團,四麵出擊,清軍不支,隻得從蒼溪敗逃。冉天元遂率部向巴州方向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