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天理教起義(1 / 2)

天理教原名龍華會(又名白陽教、榮華會),屬白蓮教的一個支派。因以八卦(離卦、震卦、坎卦、艮卦、巽卦、乾卦、兌卦、坤卦)作為分股名目,故又名為八卦教。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八卦教在大名府暴動,企圖把關押在獄的八卦教首領劉洪搶劫出獄。此次事變後,清朝廷對八卦教嚴加取締,震卦教中的李文成、坎卦教中的林清繼續傳教,並將八卦教改名為天理教。天理教以“真空家鄉,無生老母”為八字真言,並以交納“根基錢”即可在日後得到土地,作為爭取下層群眾的主要手段。

籌備起義。

天理教的主要負責人李文成,係“河南滑縣人”,“少孤,為木工傭保,人呼李四木匠,文成恥之,乃棄去,從塾師習書算”,“旁涉星家象緯,推演頗驗”。當時山東、河南秘密流傳著各種宗教、會黨——“虎尾鞭”、“義和拳”、“紅磚社”、“瓦刀社”等,“其最大者曰八卦教”。李文成在加入八卦教後,“眾推服之”,“習教者,共聽約束”,“統管八卦,眾至數萬”。李文成“私買戰馬,蓄養士卒,鑄造甲杖,頒發旗號”,“約期謀反”①。

林清是天理教中另一位負責人,居順天府大興縣,曾“充黃村書吏,旋革去”,嘉慶十一年(1806年)加入榮華會。林清對於“告貸者,輒給之,鄉村仰食者萬餘家”。林清“潛蓄逆謀,詭言己為金星下降”,“酉年秋月將舉大事”,“又詭言前世係卯金刀,遂改姓劉,名安國,人稱劉真空,又稱劉林”。

嘉慶十七年(1812年),林清去滑縣會見李文成,“文成見清大悅,奉清為十字歸一,於是八卦九宮,林、李共掌”,約定“明年九月十五日午時,直隸、山東、河南同日起事”②。李文成、林清對起義作周密安排,規定起義口號,“明號是‘奉天開道’,暗號是‘得勝’二字”③;起義的標誌是白旗,白布裹頭係腰;並規定在發動起義的同時,林清在北京城內舉事,奪取北京城。

滑縣暴動。

嘉慶十八年(1813年)九月初,李文成在滑縣籌備起義的消息,被滑縣知縣強克捷探知,在九月初五,派衙役將李文成、牛亮臣捉拿入獄,在審訊時李文成倍受酷刑,足脛被夾斷。滑縣義軍在已走露風聲的情況下,於九月初七,提前發動起義,“徑取滑縣”,從獄中救出李文成、牛亮臣等,殺知縣強克捷、巡檢劉斌。李文成在滑縣署內“設羽帳”,“樹大纛,書‘大明順天李真主’七字”。

義軍在占領滑縣後,奪取滑縣附近的軍事據點及屯糧要地道口鎮,並以重兵圍困北上要道溶縣。在滑縣暴動的鼓舞下,長垣縣“習教之人,殺死前往長垣與滑縣交界的葦園村,搜捕天理教教徒的知縣趙綸,占領春亨集。未幾,山東定陶教民二三千占據縣城,殺死知縣、典史”;山東曹縣教民攻入縣署,殺死知縣,劫獄開庫。

清朝廷得悉天理教在滑縣、定陶、曹縣相繼暴動,立即令直隸總督溫承惠帶軍會同河北總兵色克通阿從北麵防禦;令河南巡撫高杞控製河南;令山東巡撫同興巡防山東邊界,防止山東、河南連成一片。

浴血紫禁城。

林清在京畿一帶傳教多年,他所發展的教徒中除了農民、城市貧民、衙役胥吏外,還有皇宮內的太監。林清通過信教太監劉得財、劉金、高廣幅、張太、閻進喜、王福祿所提供情況,“自十六年夏季”即製定“揭竿而起,直入禁城”④的計劃。坐鎮黃村的林清對於滑縣提前起義,以及李文成部義軍因清軍堵截未能北上京畿等情況一無所知。按原定計劃,在嘉慶十八年九月十五日,派出教徒二百人混進京城,分別潛伏在東華門外、西華門外。東路在太監劉得財、劉金的接應下衝進東華門;西路在太監張太、高廣幅的接應下衝入西華門。太監王福祿、閻進喜居中策應,林清在黃村等待河南義軍。

守衛東華門的衛兵發現情況異常立即關閉城門,隻有十幾個人衝入皇宮,終因力量單薄、不熟習路徑而被擒、被殺。西路義軍在當天中午全部攻入西華門,為防止清軍增援,將西華門關閉,並在城門上懸掛“奉天開道”、“順天保民”的白旗。做內應的太監曾與尚衣監(縫製衣服的單位)有矛盾,便將義軍引至尚衣監文穎館泄憤,最後才來到隆宗門。隆宗門是通往皇後居處儲秀宮的必經之處,西路義軍在宮內的廝殺,驚動了侍衛,遂將隆宗門關閉。義軍先是用棍撞門,後又用箭往裏射,均無濟於事,亦有少數義軍翻牆而入。正在上書房學習的皇子旻寧(即後來的道光帝)等,“用鳥槍攔打房上、地下之人”⑤。正當義軍堆積桌椅、棉被擬縱火燒門時,留京諸王公、內務府大臣引兵入神武門,又將準備派往河南鎮壓李文成的鍵銳營、火器營調入宮內,義軍不支,隻得從隆宗門後撒,退至西華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