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天理教起義(2 / 2)

攻入紫禁城的義軍三十一人戰死,四十一人被俘。九月十九日,正在黃村等候河南義軍的林清被清朝廷抓獲⑥。

當時嘉慶皇帝不在北京,正在回京的路上,聞變即頒《罪己詔》,指出:“變起一時,禍積有日。當今大弊,在因、循、怠、玩四字,實中外之所同”,“以致釀成漢、唐、宋、明未有之事,較之明季梃擊一案,何啻倍蓰。思及此,實不忍再言矣。予唯返躬修省,改過正心,上答天慈,下釋民怨。”⑦

道口之戰。

清統治者在鎮壓林清所發動的起義後,即調兵遣將,集中全力鎮壓占領滑縣、道口的李文成。嘉慶帝調陝甘總督那彥成為直隸總督,並令其節製山東、河南諸路清軍;調健銳、火器二營清兵及鎮壓白蓮教起義的將領楊遇春、楊芳、穆克登布等各率所部前往河南。

嘉慶十八年十月,楊遇春等率軍兵臨道口,相繼攻克道口附近的據點周潭村、連莊、羅家寨、丁欒集。十月二十一日,義軍設伏於中市,擊敗清軍,“楊遇春所領千總李洪春、外委柯玉皆戰死”⑧。此戰之後,義軍撤回道口“堅閉不出”。

清軍兵分七路圍攻道口,以炮轟城,擊敗滑縣、桃源方麵增援的義軍數千人。未幾,道口城破,義軍傷亡慘重,城內房屋“全行燒毀”,“屍骸枕藉,盈街滿屋”⑨。道口失陷,使得滑縣頓失屏障,那彥成迅速調兵至滑縣縣城,將三個城門圍住,隻有正北門、西北門因兵力不足難以圍困。那彥成惟恐義軍棄滑縣而走,流動作戰,急請朝廷增兵。

司寨之役。

李文成片麵地認為,白蓮教起義失敗的原因是“不據城池無所固守”,在攻陷滑縣後,“高築雉堞”,“以待他郡接援”,使得清朝統治者可以調動兵力,各個擊破義軍的據點。

在清軍攻克道口直撲滑縣後,劉園明率桃源義軍八百救援滑縣,夜入縣城,接李文成出城。李文成已意識到死守滑縣毫無出路,遂調義軍四千西進,奪取輝縣山內的司寨。但李文成等占領司寨,來不及布防,清總兵楊芳等已率兵追至,“進薄司寨,圍之數重”。

司寨“背山臨川,溝深牆固”,內有“民房三百楹,磚石作牆,縱橫高聳,又有碉堡十餘座”。嘉慶十八年十一月二十日晨,清軍向司寨發起攻擊,義軍據險而守,喋血苦戰,“屍如山積”。時至下午,寨牆一角被毀,清軍攻入寨內,義軍“據險擲石,槍炮齊發,官軍死傷甚眾”。直至夜幕降臨,戰鬥仍在繼續,總兵楊芳下令焚寨,“須臾煙焰蔽天,賊屍塞路,有冒煙突火、焦頭爛額而逸者,悉生縛之”。

李文成、劉園明等被困在一碉樓內,楊芳“率眾登樓”,劉園明“持刀躍出,擊殺兵士數人,官軍以長槍刺之,園明死”。當清軍衝入碉樓時,雙腿已殘的李文成“舉火自焚”。待火滅煙熄,清軍衝入碉樓,隻見“李文成頭戴網巾,養長發,兩股刑傷用膏藥敷貼,兩臂被焚,肩膊焦爛,左目有傷,麵帶槍築傷痛。座帳皆毀,惟存方白旗偽書‘大明天順李真主’七字。是役也,寨內之賊數千,無一人得脫者”。

清漪園滑縣陷落。

滑縣為古滑州舊治,“城堅厚,外磚、內土、中沙,大炮攻之,遇沙而止”,義軍“運送口糧峙其中,足支一載”。清軍在攻克司寨後,“齊集滑縣,晝夜環攻”。清軍在“城外連掘地隧十餘”,皆為義軍發覺,“或水灌之,或濠截之”。於是,楊芳令“佯築他柵進攻,而潛挖舊隧滿實火藥”。十二月初十,清軍退至三裏以外,“城西南角雷轟地震,崩裂二十餘丈”,義軍被“燒、震死千百”,入夜巷戰仍在持續。李文成妻張氏“帥(率)兵夜搗官軍,三入三出,官軍被戕者甚眾。滑城破,牛亮臣、徐安國勸張氏“詐作被難婦女出城,張氏雲:‘城亡與亡,不死者非英雄,’乃揮刀巷戰,擊殺數人。闔戶自縊,幼女年十二,亦自刎”。

在此戰中,有兩萬義軍遇難,被俘老幼男女二萬,牛亮臣等被生擒,“檻獻京師”,至此持續三個月的天理教起義陷於失敗。

注釋

①蘭簃外史纂:《靖逆記》卷五。

②《靖逆記》卷三。

③《欽定平定教匪紀略》卷三三。

④《清仁宗實錄》卷二八一。

⑤轉引自林鐵鈞:《嘉慶皇帝傳奇》,第110頁。

⑥林清與被俘義軍、教徒均被清朝廷淩遲處死(即磔刑,以三千六百刀的酷刑處死)。

⑦《清仁宗實錄》卷二七四。

⑧《靖逆記》卷三。

⑨《那文毅公奏議》卷一九。

⑩《嘯亭雜錄》卷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