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格爾係大和卓波羅尼都之孫。波羅尼都敗亡之後,其子薩木克翻過巴達克山逃往浩罕汗國①。薩木克生有三子,長子名玉素普,次子即張格爾。張格爾“以誦經祈福,傳食諸部”,以傳播伊斯蘭教(白山派②)擴大其影響,並時刻覷視天山南麓的局勢,以求一逞。張格爾乘機起兵。
自烏什之變後。清朝廷對於派往南疆的官員慎重選擇,維民得以安居。迨至嘉慶年間以後,吏治敗壞日甚,派往天山南北的參讚大臣及其所屬員司的“服食日用,無一不取於阿奇木伯克”,各城伯克亦藉以此苛斂“氈裘、金玉、緞布”③,大飽私囊。嘉慶末年,駐喀什噶爾參讚大臣斌靜荒淫無道,民怨沸騰。張格爾見有機可乘,便率數人從浩罕赴布魯特,煽動數百布魯特人襲喀什噶爾近邊。
布魯特頭人蘇蘭奇入邊告警,竟被斌靜手下員司綏善驅逐,蘇蘭奇一氣之下與張格爾合兵一處。斌靜反以蘇蘭奇勾結逆裔張格爾擾邊滋事上奏於朝。清朝廷遂令駐伊犁將軍慶祥前往喀什噶爾調查此事。未幾,慶祥便將斌靜倚勢婪索等罪狀上聞朝廷,詔奪斌靜職治罪,時為道光二年(1822年)。
張格爾占據那林河源,招兵買馬,又勾結白山派教民充當耳目,提供情況,屢屢騷擾,一旦清軍出動則遠逃。道光五年(1825年)九月,清軍追剿張格爾,出寨四百餘裏仍不見蹤跡,掩殺布魯特百餘人而還。布魯特首領統兵二千追擊清軍,襲殺殆盡。道光帝聞知此事,以大學士長齡代慶祥守伊犁,令慶祥前往喀什噶爾,籌劃進兵之事。
西四城之陷。
張格爾欲侵西四城——喀什噶爾、葉爾羌、和田、英吉沙爾,又恐伊犁援軍,遂遣使赴浩軍乞師,“約破西四城,子女玉帛共之,且割喀什噶爾以酬其勞”④。
道光六年(1826年)六月,張格爾率眾五百穿越開齊山路,竄至距喀什噶爾百餘裏的阿爾圖什拜謁祖陵。七月,浩罕國王穆罕默德·阿利汗率兵萬餘抵喀什噶爾。守城清軍“盡力抵禦”,浩罕軍傷亡慘重,穆罕默德·阿利汗率軍撤退,張格爾派人追之,複誘浩罕軍三千歸,“張格爾置為親兵”⑤。喀什噶爾被圍攻兩個月,勢窮力竭,城破,慶祥自縊身亡。張格爾在占領喀爾噶爾後,自稱蘇丹,“宣布為當地的統治者”⑥。未幾,英吉沙爾、葉爾羌、和田三城相繼陷落。
激戰柯爾坪。
西四城陷落後,清朝廷任命長齡為揚威將軍,調陝甘總督楊遇春統兵五千馳赴哈密,又發吉林、黑龍江、甘肅、四川等省軍隊從征,共計三萬六千,會師阿克蘇。此時張格爾軍已抵距阿克蘇僅八十裏的渾巴什河。清軍擊退企圖過渾巴什河的張格爾軍,並在阿克蘇西部的柯爾坪與叛軍展開激戰。柯爾坪“東南通巴爾楚克,西南通喀什噶爾,為大兵進剿必經之路”⑦。柯爾坪之戰的勝利,不僅保拄了東四城(阿克蘇、烏什、庫車、辟展),也打通了收複西四城之路。
收複西四城。
道光七年(1827年)二月,清軍二萬餘自阿克蘇出師西進,二十三日抵洋阿巴特,與叛軍二萬餘遭遇,時清軍已跋涉半月有餘,且攜糧將盡,以疲駝、贏馬充饑。長齡、楊遇春等惟恐叛軍遠循,行堅壁清野之策,遂在洋阿巴特同叛軍展開激戰。清軍兵分三路進擊,擒斬過半,盡奪敵糧糗以濟軍。
二月二十五日,清軍進抵叛軍重點設防的沙布都爾莊,該地“多樹葦,決水如沮洳”⑧,泥濘難進,城後林中亦有伏兵。長齡令士兵冒險越渠,衝入敵陣,時值叛軍營中火藥爆炸,叛軍大潰。清軍乘勝追擊,斬殺萬餘。二月二十六日,清軍抵達距喀什噶爾僅十餘裏的渾河北岸,張格爾集中城內兵民十餘萬阻河列陣,亙延二十餘裏,穴壘列銃,勢甚囂張。會大風驟起,飛沙走石,天氣晦霾。長齡欲待風過天明進軍,楊遇春卻以“霧晦中賊不辨多少”,“是天讚我也”,又以“客兵利速戰”,“時不可失”⑨,力勸進兵。清軍乘風沙蔽日渡河,占據上風位置,炮聲與風聲會合,令敵膽寒,張格爾率先出逃。三月初一,攻克喀什噶爾,擒叛軍四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