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天地會的發展(1 / 3)

大地會又名“洪門”,是我國清代一個有影響的秘密結社。成員在入會時,必須立誓保守會內機密,對泄密者要施以嚴懲,在其創立後的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它的曆史和內部情況一直鮮為人知。直至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在台灣爆發了一次由天地會領導的武裝反抗鬥爭——林爽文起事,天地會的某些內情才漸漸為世人所知曉。

天地會的產生與宗旨。

清乾隆年間,秘密結社組織發展迅速,在我國南方,尤其是閩、粵一帶最為顯著,這裏人多田少,人口增長快,窮苦人民生活困難,許多人背井離鄉,外出謀生,迫切要求把彼此分散的力量聯合起來,以便於求生。乾隆年間已有人指出:“福建地方遼闊,濱臨大海,山穀深邃,最易藏奸。本年(指乾隆七年)福建、廣東早稻歉收,米價騰貴,而閩省人心又複獷悍,恃海刁蠻,以歃血謀逆為兒戲,視劫官搶擄為尋常。”①

加之,閩粵一帶械鬥之風甚盛。乾隆十九年,福建按察使德舒在《收輯技勇疏》中指出:福建百姓“習尚強悍,以好勇鬥狠為能,毋論秀頑,好學拳棒。往往創立會名,聯合聲勢”。“其初意不過圖禦外侮,迨聚集日久,結交既廣,或勇技過人,或逞機謀聚眾,肆然無忌,遂刊偽印,散偽劄,妄悖猖狂,蠱惑人心”②。廣東也常常發生械鬥案件,“大族淩小族,強宗欺弱宗,結黨樹援,好勇鬥狠”,經常“百十為群,持械相鬥,期於殺傷而後快”。這種械鬥之風,也為秘密結社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客觀環境。

清中葉,城鄉商品經濟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閩、粵等省的農民和手工業者,處於從自然經濟形態向商品經濟形態轉化的過程之中。他們的經濟地位極不穩定,內部也在不斷發生分化,有相當一部分人要到異地它鄉去謀生,人口的激增又加速了這一過程。社會上湧現出大批小商販、小手工業者、雇傭勞動者以及其他,沒有固定職業和固定生活來源的江湖流浪者。秘密結社便成了他們相互聯絡的最好的方式。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福建漳浦縣僧人提喜(即洪二和尚),對原來的一個異姓結拜組織加以改造,創立天地會。經過會內首領、骨幹的不斷努力,天地會從最初一個人數不多、一般的異姓結拜團體,發展成為我國南方最重要的秘密結社之一。

天地會最初的口號是“順天行道”。據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在廣東饒平縣被捕的天地會成員許阿協等人供稱,天地會傳會時有一首歌訣,人人都要傳誦:“日月車馬三千裏,順天行道和合同”③。林爽文就是以“順天行道”和“剿除貪官”為口號;福建漳浦縣張媽求起事時,也以“順天行道”為口號,張媽求自稱“順天將軍”。乾隆五十七年,福建泉州陳蘇老等人進行複興天地會的活動,創“靔默會”,以“順國源分”為口號,暗涵從林爽文那裏派生之意。乾隆六十年,台灣陳周全聚義,提出“爭天奪國”,頗有奪取政權的政治色彩。嘉慶初年以後,在天地會《會簿》、盟書、詩歌中,逐漸出現了“反清複明”的字句。嘉慶五年(1800年),廣東仇大欽等結會時,盟書中提到“恢複明祚”④。嘉慶六年(1801年),廣東海康縣林添申等結會時,結盟表文中有“複明,萬姓一本,合歸洪宗,同掌江山,共掌社稷,一朝鳩集,萬古名揚”⑤。嘉慶七年(1802年),廣東博羅陳爛屐四起事時,布旗上寫有“木立鬥世天下知,順天興明和合同”⑥。嘉慶十一年(1806年),江西杜世明等人結會時,盟書內又出現了“轉換江山歸漢室,明臣公侯李朱洪”⑦。嘉慶十二年(1807年),訓蒙度日的尹之屏在《登記來修錢束部(簿)》的空白處,寫有強烈反滿思想的詩句,如“單斬清朝反骨人”,“斬清絕北盡歸明”等⑧。嘉慶十六年(1811年),廣西東蘭州姚大羔等人結會時,在《會簿》裏也有許多反清內容的詩句,如“天下知世清該絕,萬裏合同明在興”,“扶明絕清登龍位,同心協力討江山”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