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順治元年(崇禎十七年,1644年),攝政王多爾袞在占領北京後,令湯若望製定順治二年曆書,“用新法正曆,以敬迓天休(天賜福祜之意)”。該年十月初一,新曆頒行天下。新曆采用西洋推算方法,引用了經緯度、球麵三角學等新觀念,以九十六度刻日(舊曆以一百度刻日);對節氣的製定以太陽在黃道上實際運行的位置為標準,廢除我國傳統製曆所采用的“平氣”法;新曆依舊保留我國傳統的陰陽合曆的結構。
順治元年十一月,清朝廷任命湯若望擔任欽天監監正(正五品),掌管欽天監印信及“一切進曆、占候、選擇等項”。從1644年至1837年(道光十七年),鴉片戰爭前夕,除楊光先發動教案的四年(康熙四年至康熙八年),欽天監監正、監副均由傳教士擔任。
自清初以來,在華傳教士均把“數理天算”,“作為一種傳教的手段”傳教士之“得以在中國立足,唯一所依恃的是曆算”。雍正以來禁止傳教的政策,難以徹底執行,即源於此。
西方自然科學的傳播。
十六世紀末葉至十七世紀末葉的一百年間,正是以哥白尼、伽利略、牛頓所開創的近代自然科學體係確立和形成的時期,經傳教士介紹到中國的西方近代科技成果有:
伽利略發明的望遠鏡;
伽利略的自由落體定律;
納皮爾的《對數方法論》;
惠更斯改良望遠鏡、發現木星衛星;
托裏拆利的大氣壓力學;
哥白尼的日心說;
開普勒的行星運動規律;
牛頓的見色現象及萬有引力學說;
人體解剖學及火炮製造新技術。
西方音樂的傳入。
自從利瑪竇向萬曆皇帝進獻鋼琴以後,西方樂器以及樂理知識先後傳入。
湯若望不僅精通天文、曆法,對音樂亦有研究,明崇禎年間曾把利瑪竇所獻鋼琴修好,且奉崇禎帝之命另造一架鋼琴。清順治九年(1652),湯若望在南堂(位於宣武門)安裝自製的管風琴。
康熙十年(1672年)精通音樂的法國傳教士徐日升從澳門來京,充任宮廷音樂教師。“徐日升用漢語編寫了教材,並指導工匠製作各種各樣的樂器”。徐日升所編寫的教材,是第一部係統介紹西方樂譜、音階、和聲等樂理知識的著作,康熙第三子胤祉所編纂的《律呂纂要》,即以徐日升的教材為藍本。
康熙四十九年年底(1711年初),精通音律的意大利籍傳教士德理格從澳門來北京,繼任宮廷音樂教師。德理格擅長演奏管風琴、鈴鼓、羽管鍵琴、小提琴等多種西洋樂器。康熙令“德理格在皇三子、皇十五子、皇十六子殿下前,每日講究其精微”,且傳旨德理格“用心好生教,必要教他們懂得音律要緊的根源”。在德理格的指導下,皇三子胤祉把西洋音樂中的半音加入中國音樂。康熙六十歲壽辰之時,德理格把“能自動演奏”的“一架小管琴”作為壽禮呈獻。德理格參與編纂《律呂正義》,其在擔任宮廷教師期間,創作小提琴奏鳴曲十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