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時期,在清朝廷服務的精通音律的傳教士除德理格,還有魏繼晉(德國人)、魯仲賢(波西米亞人,今捷克)、錢德明(法國人)等。魏繼晉、魯仲賢為乾隆訓練了一支由十八名太監組成的合唱隊,他們還合作創作十六首歌曲(作詞、譜曲),以備宮中演出之用。
宮中所保留的西洋樂器有小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豎笛、吉他、響板、鋼琴等共計幾十件,均係傳教士所奉獻。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在京的意大利耶穌會士為清帝演出意大利歌劇《切尼娜》。
參與繪製《皇輿全覽圖》。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清朝廷下令繪製《皇輿全覽圖》。耶穌會士雷孝思、杜德美、白晉等均參與實地勘測,曆經十年的時間,足跡遍及十八個行省。《皇輿全覽圖》是我國運用近代科學方法所繪製的第一份地圖。
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軍出兵伊犁,在生擒準噶爾部首領達瓦齊、占領新疆北部之後,即派遣何國宗與傳教士傅作霖、高慎思等去北疆實地勘測,對《皇輿全覽圖》進行補充。他們在抵達巴裏坤後,分兩路勘測:一路由傅作霖率領走北路抵伊犁;一路由何國宗、高慎思率領走南路,經吐魯番抵喀喇沙爾,再沿裕勒都斯河而上。何國宗等一行抵北疆後不久,準噶爾部前首領策妄阿拉布坦的外孫阿睦爾撒納發動反清叛亂,清朝廷召何國宗等回京(乾隆二十一年)。何國宗奉命回京,傅作霖、高慎思兩位傳教士仍留在天山南北繼續進行勘測,足跡遠至塔什幹、喀什米爾等地,直至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才返回北京。在實地勘測的基礎上,清朝廷組織繪製《皇輿西域圖誌》。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又對《皇輿全覽圖》予以增補,增加新疆地區的地圖。
耶穌會士來華所帶來的不單是宗教,還包括西方的科學、文化、藝術等等,推動了中西文化的交流。耶穌會士杜赫德(法國人,1674—1743年)在擔任《海外傳教士書信集》主編期間,利用在華耶穌會士書信中有關中國的情況介紹,編纂《中華帝國和中國韃靼的地理、曆史、、編年史、政治史和自然誌》一書,該書四卷,1702年首次出版。傳教士錢德明曾將乾隆的禦製詩《盛京賦》、《清文彙書》譯成法文,另著有《中國兵法考》、《孔子傳》等著作。上述著述、譯著,在中國與西方之間架起一條彼此溝通的橋梁。
注釋
①耶穌會反對宗教改革,維護封建製度,在歐洲耶穌會士是“偽善者”的同義語。
②利瑪竇(1552~1610年),意大利人。
③利瑪竇來華時間,記載不一;一說1580年(萬曆八年);一說1581年(萬曆九年);一說1582年(萬曆十年)。
④湯若望(1592~1666年),德國人。
⑤南懷仁,比利時人,卒於1688年。生年說法不一,魏特:《湯若望》中記為1608年,恒溫義所編《清代名人傳略》記為1623年。
⑥張誠(1654~1707年),法國人。
⑦徐日升(1645~1708年),葡萄牙人。
⑧戴進賢(1680~1707年),德國人。
⑨《超性學要》節自《神學大全》第一部,譯者為利類思(1602~1682年),意大利人。
⑩《複活論》節自《神學大全》第三部。譯者為安文思。安文思係葡萄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