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褳在《嘯亭雜錄》中對滿族的堂子祭天寫道:“國家起自遼沈,有設竿祭天之禮;又總祀諸神祗於靜室,名曰堂子,即古明堂會祀群神之義。”女真傳統的薩滿教。堂子祭天源於女真古老的薩滿教①。薩滿主持各種祭祀,以“天神”附體聳動視聽。薩滿祭祀時使用神鼓、神刀、神杖、神杆等物。故薩滿住地的兩則立有木杆數根,稱之神杆,用於祭祀天神。薩滿自稱能占卜凶吉,能為人消災治病,滿人生病,均請薩滿驅除病魔,俗稱“跳大神”。
堂子祭祀製度的製定。
早在天命時期,後金統治者曾先後在興京老城、東京遼陽、盛京沈陽的宮殿內設有堂子。崇德改元(1636年)對堂子祭祀的時間、供品儀式、規模等規定如下:元旦拜天及出征、凱旋均為大祭,“皆帝所躬祭,其餘月祭、杆祭、浴佛祭、馬祭則率遣有司”②;民間不得設立堂子;皇後寢宮外東南角矗立著祭天用的神杆,長兩丈,直徑五寸;神杆頂部安著錫鬥,裏麵盛著供天神享用的碎肉、米穀。
堂子祭祀諸神。
主祀為天神。天神係指人們臆念中主宰日、月、星辰、風、雨、雷電之神,又稱“吳天上帝”。立杆大祭即為祭天神而設。
從祀諸神有釋伽牟尼、菩薩、關帝、鄧將軍、蒙古神穆哩罕、佛立佛多鄂謨錫瑪瑪、紐歡台吉、武篤本貝子以及萬曆媽媽③、鎖頭媽媽④兩位女神。從祀諸神的神位供奉在皇後寢宮的西間⑤,“所祀日元旦行禮、日日祭、日月祭及翼曰祭、曰報祭、曰大祭、曰背燈祭”⑥。
從祀諸神有朝祭、夕祭之別。朝祭在清晨;夕祭在夜間。朝祭以三綰、琵琶為樂;夕祭以腰鈴、鼓板為樂。
朝祭所祀之神為釋迦牟尼、菩薩、關帝。祭祀時“司香預懸黃幔”,將佛祖、菩薩、關帝像移至“東向,左右炕上置低桌二,陳爐、盞各三,時果九,糕十,炕前置獻案”。“司俎等進二豕,司香獻香”,司祝獻酒。
夕祭所祀之神為蒙古諸神、萬曆媽媽、鎖頭媽媽。因鎖頭媽媽是裸體女神⑦,祭禮時要撤掉燈火,又稱之為“背燈祭”。乾隆十二年(1747年)定“背燈供獻”儀式,司俎奉獻肉後,“司香斂氈,展青綢幕,掩燈火,眾出,闔戶留司祝及侍板鼓內監”,“司祝坐杌(音務,小凳)上,振鈴杆”,四次致禱辭,“擊鼓拍板以和”。祭畢“啟扉明燈,司俎撤俎,司香卷幔”⑧。
建在長安街的堂子。
清王朝遷都北京後,在長安街禦河橋東建立堂子,內有祭神殿五間,坐北朝南,房頂為黃色琉璃瓦。祭神殿前麵建有拜天圜殿,坐南朝北,“中設神杆石座,稍後兩翼分設備六行,行各六重”⑨。東南方向有上神殿三間,祭祀土、穀諸神。堂子四周種植鬆樹,祭天時可充作神杆。
清入關後允許滿洲官員、八旗兵丁自設堂子,祭天所用神杆,取自建在長安街上的皇家堂子。但需呈報禮部,獲允後方可任取一株,同時要補種幼樹一株。
元旦拜天。
承德避暑山莊淡泊敬誠殿臘月二十六,內務府官員赴皇後寢宮,把神位移至“神輿”內,由“內監舁行”,神輿前有“禦仗八,燈四,司俎官六人,掌儀司一人,侍衛十人,導至饗殿供奉,朝夕獻香”。除夕之日,將堂子內原有神杆及所懸紙帛等焚燒,另將新神杆豎上,新紙帛掛好。
元旦之日清晨,“帝乘輿出宮,陪祀王公等隨行至堂子內門降,入中門,詣圜殿,就拜位,南向率群臣行三跪九叩,禮畢回鑾”⑩。正月初二,內務府官員去堂子取回諸神牌位,送還坤寧宮西暖閣。清朝皇帝在此日於坤寧宮內,賜蒙古王公、滿漢大臣吃祭神肉,把祭堂子所用的白煮肉分賜諸臣。諸臣依次而入,先向供奉在神幔後麵的神位叩首,再向坐北朝南的皇帝行跪拜之禮。司俎官將祭神肉呈上,君臣席地而坐,用刀割肉而食。
康熙十二年(1673年),清帝令“罷漢官與祭堂子”;康熙二十九年(1680年)“諭令皇子隨行禮”。
出征、凱旋祭堂子。
凡較大的軍事行動,在出師之前及凱旋之後,清朝皇帝都要親祭堂子。“屆期,兵部建大纛,具祀纛篇,帝禦戎服”,“法駕鹵簿為導”。“帝入堂子”,“詣圜殿就拜位,南向立,率群臣行三跪九叩禮,角螺齊鳴,出內門,致禮纛神,禮成樂作,車駕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