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1章 堂子祭天(2 / 2)

迨至大軍凱旋,清帝“率大將軍及從征將士詣堂子告成;若命重臣經略軍務,以討不庭,亦如之”。

乾隆十四年(1749年),清帝再次重申:“兵戎,國之大事”應“先禮堂子”,“恪遵舊製”。

立杆大祭。

每年春秋二季舉行。於二月、四月、八月、十月上旬擇吉立神杆祭天神。按照崇德年間的規定,“親王、郡王、貝勒祭三杆;貝子、鎮國、輔國公二;鎮國、輔國將軍一”。所用神杆以三丈長、五寸直徑的鬆木,在祭祀的前一天豎在石座上;“司香預懸神幔炕上,置漆案,陳碟三”;“司俎二人赴坤寧宮請佛亭及菩薩、關帝像,舁至堂子”;“神杆間懸黃旙掛紙帛”;“饗殿北炕案上陳打糕、搓條餑餑盤九,酒盞三”;“圜殿高案則盤三,盞一”。“卒事,司香卷幔撤香,奉入宮”。

如皇帝親與立杆大祭,“殿內敷采席,覆紅氈,甬道布棕薦。屆時乘輿出宮,滿大臣隨扈至堂子”,“帝降輿入中門,詣饗殿前,東向坐。司祝獻酒,舉神刀禱祝,奏綰拍板,拊掌歌鄂噦羅”。皇帝在一跪三叩圜殿後“升座”,“賜王公等炕前坐。尚膳正、司俎官進胙糕,尚茶正獻酒;帝受胙,分賜王公”。

月祭。

每月初一舉行,祀神為田苗神,祭祀地點在堂子上神殿,“神案上盤一盞”,一份“時食醴酒”。“司俎掛淨紙杉柱上,諸王護衛依次掛之。內管領一人入,除冠服,解帶,跪叩”,祈田苗神“貺以嘉祥”,“升以康寧”。

浴佛祭。

每年四月初八佛祖釋迦牟尼誕日祭堂子,稱之浴佛祭。

祭祀之前,“赴坤寧宮請佛亭及菩薩、關帝聖像”。祭禮之日“不宰牲,不理刑名”;祭品有“椴葉餑餑、釀酒紅蜜”;祭祀地點在拜天圜殿。

馬祭。

馬祭在春、秋二季擇吉舉行,“為所乘馬祀圜殿”。祭品“打糕一盤、醴酒一盞”,祭祀地點在拜天圜殿。司香上香後,牧長牽十匹白馬“立甬道下”,“司祝六獻酒”,祝辭曰:“撫膚以起兮,引鬣以興兮,嘶風以奮兮,噓霧以行兮,食草以壯兮,齧艾以騰兮,溝穴其弗逾兮,盜賊其無憂兮,神其貺我,神其佑我”。禱畢,把拴在馬鬃上的細條取下,放到香爐附近熏少許,再將細條交給牧長,“係之馬尾”。

馬祭除在堂子舉行外,另在馬神室舉行朝祭、夕祭,由內務府大臣去坤寧宮請神位。朝祭“陳香、酒、食品”,“司俎進二豕,熟而薦之”,夕祭儀式同朝祭,唯“別置神鈴案東,展背燈布幕,振鈴杆,搖腰鈴”,祝辭為“牧群繁息”之意。上駟院的官員以及各牧馬廠的官員均在馬神室參加馬祭。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規定,薩滿要參加馬祭“叩頭”、“致祭”。

拜天與郊天並重。

清王朝定鼎燕京後,在保持堂子拜天的前提下,承襲朱明王朝所有祭天盛殿——祈穀(亦稱祈年)、雩祀、冬至郊天。乾隆時期,對天壇中的祈年殿、皇乾殿、皇穹宇、圜丘壇先後進行改建、擴建。清朝統治者把祭堂子作為維係本民族的手段,把承襲漢民族傳統的祭天儀式,作為鞏固在中原地區統治的精神支柱。

注釋

①薩滿教創建於金代。

②《清史稿·禮誌四》。

③據傳萬曆媽媽係明萬曆帝母,一年努爾哈赤到北京朝貢,萬曆帝聽信讒言欲殺努爾哈赤,經萬曆之母講情,努爾哈赤才得生還。

④傳說鎖頭媽媽係明將李成梁侍妾梨花夫人。努爾哈赤在未發跡前,曾在李成梁帳下當差。李成梁恐努爾哈赤為患欲將其殺死,梨花夫人遂將努爾哈赤放走,自縊而死。

⑤沈陽清寧宮的西四間為神堂,北京坤寧宮的西暖閣供奉神位。

⑥《清史稿·禮誌四》。

⑦據民間傳說,李成梁得悉侍妾梨花夫人放走努爾哈赤,便將已經自縊身死的梨花夫人衣服剝光,重責四十,以示懲處,羞辱。

⑧⑨⑩《清史稿·禮誌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