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尊崇喇嘛教(1 / 2)

喇嘛教,即藏傳佛教,流行於蒙、藏地區。喇嘛係藏語譯音,意譯為上師。喇嘛教分為格魯派(黃教)、寧瑪派(紅教)、噶舉派(白教)、薩迦派(花教)等派別。自明朝末年顧實汗出兵青海、西藏,擊敗支持紅教的卻圖汗、藏巴汗,即由黃教創始人宗喀巴的兩大弟子達賴、班禪分別治前藏與後藏。

喇嘛寶塔的建立。

天命年間,去蒙古傳教的喇嘛斡祿打兒罕囊索應邀到後金,天命六年(1621年)圓寂。天聰四年(1630年)清朝廷為之修建寶塔,立碑撰文:“法師斡祿打兒罕囊者,烏斯藏人(西藏),誕生於佛境,道演真淨,既已演通大法,複急於普度眾生,於是不憚跋涉,東曆蒙古諸部,闡揚聖教,廣散佛惠,蠢動含靈之類,鹹占佛性。及至我國家(指後金),太祖皇帝(努爾哈赤)敬謹尊師,倍加供給。天命辛酉年八月七日,法師示寂歸西,太祖敕令修建寶塔,斂藏舍利。緣累代征伐,未建壽域①。今天聰四年,法弟白喇嘛奏請,欽奉皇上敕旨,八王府敕旨,乃建寶塔,事竣刻石而誌其勝。”②

西黃寺的興建。

順治九年(1652年),達賴五世③應清朝統治者之邀前往北京,帶隨從三千。該年三月從西藏起程,顧實汗、班禪四世親到藏北達木(今當雄)為之送行。清順治帝特賜達賴五世金頂黃轎乘坐,又派承澤親王碩塞前往代噶迎接。為接待達賴五世,清政府在安定門外修建西黃寺作為達賴喇嘛的下榻,故該廟又稱為達賴廟。

該年十二月十五日,達賴一行抵達北京,順治帝在南苑獵場接見達賴,賜銀九萬兩。達賴五世也向清朝廷貢獻馬匹等禮物。翌年二月初二達賴因水土不適,提出回藏。十八日清帝在太和殿賜黃金五百五十兩,白銀一萬一千兩,大緞一千匹,並賜其滿、漢、蒙、藏四種文字的金冊、金印,封達賴五世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領天下釋教普通瓦赤喇怛喇達賴喇嘛”。

雍王府改為雍和宮。

雍王府建於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係雍正帝的藩邸。雍正即位後,雍王府的一半改作喇嘛廟;另一半留作行宮。雍正三年(1725年)行宮失火後,在原址上重建,遂改名為雍和宮。雍正帝死後,靈柩停在以前的寢宮永佑殿。乾隆九年(1744年)將雍和宮改為喇嘛廟。

法輪殿是雍和宮內最大的殿宇,係喇嘛舉行法會、誦經的場所,殿內正中供奉黃教創始人宗喀巴的銅像(三丈多高),殿內的五百羅漢均用紫檀木雕成。殿內保存著兩部重要的藏文經典:一是藏經(一百零八部);一是續藏經(一百零七部)。

萬佛閣(亦稱大佛樓)供奉著木雕巨佛,佛身高五丈四尺(另有二丈四尺埋在地下),雕刻大佛的木料係達賴七世進貢的一棵大白檀香樹,該樹產於尼泊爾。大佛兩旁還有兩根一丈二尺高的巨香,稱為“鳳眼香”,這兩柱香實際是海底藻類化石,亦係西藏所進貢品。

永佑殿內供奉著無量壽佛(阿彌陀佛),永佑殿東側為藥師殿,係喇嘛習醫之處;西側為數學殿,係喇嘛學習天文、地理之處。

密宗殿,是喇嘛學習密宗經典的處所,講經殿係探討佛教哲理的處所。在清朝統治者的大力提倡之下,雍和宮已經成為北京最大的喇嘛廟。

興建普寧寺。

普寧寺又稱大佛寺,該寺建於乾隆二十年(1755年),時值清朝廷出兵準噶爾、生擒達瓦齊之後。乾隆在避暑山莊宴賞厄魯特四部首領,依照康熙“定喀爾喀”,“建彙宗寺於多倫諾爾”之例,令在避暑山莊之北建普寧寺。普寧寺仿西藏三摩耶廟而建,寺內大乘閣高十一丈,閣內千眼千手觀音像六丈七尺,該觀音像用鬆、柏、榆、杉、椴五種木材雕成。寺內聳立著禦製《普寧寺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