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尊崇喇嘛教(2 / 2)

建普陀宗乘之廟。

普陀宗乘係布達拉之漢譯,梵語意為“佛教聖地”。布達拉宮建在西藏西北的瑪布日山麓上,始建於唐初④。明清之際喇嘛教黃派取得統治地位後,布達拉宮即成為達賴喇嘛居住之地,成為西藏乃至蒙藏地區喇嘛教的聖地。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係皇太後八旬大壽之年,為招待前來祝壽的蒙古王公,從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起,在清代第二政治中心——承德避暑山莊正北麵的山麓上,仿照拉薩的布達拉官建普陀宗乘,人稱小布達拉宮。建成之時正值土爾扈特回歸,乾隆在避暑山莊接見土爾扈特首領渥巴錫,並在小布達拉宮山門內建有三通石碑:一通刻有乾隆禦筆題寫的《普陀宗乘之廟碑記》;一通刻有《土爾扈特全部歸順記》;一通刻有《優恤土爾扈特部眾記》。

建須彌福壽之廟。

須彌福壽係劄什倫布之漢譯,是喇嘛教又一聖地,位於日喀則南麵的尼色日山下。始建於明正統十二年(1447年)。由宗喀巴的門徒根敦所創建。自班禪四世⑤以來,劄什倫布寺一直是班禪一世活佛轉世的母寺⑥。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是清帝七十大壽,班禪六世執意前來拜壽⑦,為接待班禪,清朝廷在避暑山莊之北的山麓上,依照日喀則的劄什倫布寺建須彌福壽之廟。該寺自南而北,山門上懸掛著乾隆禦書“須彌福壽”之匾。班禪六世在該年七月抵承德,住進須彌福壽之寺。

建昭廟。

寧壽宮花園為接待班禪六世,清朝廷在北京香山又建昭廟,全名為宗鏡大昭之廟。

建清淨化城塔院。

乾隆四十五年九月在祝壽活動結束後,班禪六世隨乾隆到北京,住進西黃寺。乾隆多次賜宴、賞賜班禪六世,滿蒙王公更是爭先禮佛、布施,前往西黃寺拜佛的善男信女絡繹不絕。班禪六世在十一月初二因感染天花,在北京西黃寺圓寂,次年將其舍利金龕運回日喀則。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為紀念班禪六世,乾隆令在西黃寺的西側建“清淨化城塔院”。清淨化城塔仿照印度佛陀迦耶式塔而建,中間主塔高五丈,塔座台基高一丈,因塔內埋有班禪六世的衣冠、經咒,故又稱之班禪塔,塔院的碑亭裏,豎著刻有禦製《清淨化城塔記》及《班禪聖僧並讚》的石碑。

清朝廷對喇嘛教(黃教派)的提倡並非出於宗教信仰,而是出於對蒙、藏地區進行統治的需要。

注釋

①壽域,同壽穴、壽塚,指生前所建墳墓。

②引自《清代通史》卷上,第69—70頁。

③達賴五世,名阿旺羅桑嘉措,生於明萬曆四十五年,卒於清康熙二十二年,六歲時被認定為達賴四世的轉世靈童。

④吐蕃讚普為迎娶文成公主而建。

⑤班禪四世(1567—1662年),名羅桑卻吉堅讚。

⑥在班禪四世之前的三世,均屬死後追認,故班禪四世亦被稱為班禪一世。

⑦班禪六世未生過天花,中原為天花流行區,未生過天花的蒙古、西藏上層人物均不到內地朝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