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梅貽琦的慢(2 / 3)

在多事之秋,梅貽琦寡言,但並不寡謀,更不寡斷,他的“慢”既表現為豐沛的靜氣,也表現為充足的勇氣。即使兵戎相見,軍隊開進了清華園,也休想擾亂他的方寸。

抗戰前夕,北京高校學生的抗日激情空前高漲,冀察政委會委員長宋哲元對學生運動警惕性相當高,但他明令部下:巡查清華園,不許動粗。清華大學的學生對軍人入校抱有敵意,竟做出過激之舉,不僅繳下士兵的槍械,扣留領隊的團長,還掀翻軍用車輛。這樣一來,事態迅速升級。當天晚上,軍隊荷槍實彈,進駐清華園,引起師生極大的恐慌。為了應付岌岌危局,清華校務會議的幾位成員(葉公超、葉企蓀、陳岱孫、馮友蘭)齊聚梅貽琦家,商量萬全之策,以求度過眼前的難關。每個人都說了話,提了建議,唯獨梅貽琦向隅靜默,未發一言,不吱一聲。最後,大家停下來,等他表態。足足有兩三分鍾的時間,梅貽琦抽著煙,仍舊默無一詞。文學院長馮友蘭說話有些結巴,他問梅貽琦:“校長,你……你……你看怎麼樣?”梅貽琦還是沒表態,葉公超忍不住了,用催促的語氣問道:“校長,您是沒有意見而不說話,還是在想著方案而不說話?”

這時候,每隔一秒鍾,都仿佛隔了半個月。麵對幾位同仁焦急的目光,梅貽琦從容作答:“我在想,現在我們要阻止他們來是不可能的,我們現在隻可以想想如何減少他們來了之後的騷動。”他要教務處通知有嫌疑的學生,叫他們處處小心,盡可能隱蔽起來。然後他打電話給北平市長秦德純,此人曾是宋哲元的重要幕僚,請他出麵說服宋哲元撤退軍警。秦德純應承下來。不久,宋哲元果然下令撤退了包圍清華體育館的士兵。

1936年2月29日,北平警察局到清華大學搜捕,逮走了十幾個人。有些學生懷疑清華大學教務長潘光旦向當局提供了花名冊,於是群起而攻之。潘光旦是殘疾人(早年因為跳高弄斷了右腿),學生搶走他的雙拐,扔在地上,這位著名學者隻得用一條左腿勉強保持身體平衡,狀極難堪。梅貽琦見此洶洶之勢,並不退縮,他是一校之長,怎忍讓同事和朋友代己受過?他對那些不肯善罷甘休的學生說:“你們要打人,來打我好啦。如果你們認為學校把名單交給外麵的人,那是由我負責。”他還用沉痛的語氣告誡大家:“青年人做事要有正確的判斷和考慮,盲從是可悲的。徒憑血氣之勇,是不能擔當大任的。做事尤其要有責任心。你們領頭的人不聽學校的勸告,出了事情可以規避,我做校長的是不能退避的。人家逼著要學生住宿的名單,我能不給嗎?我隻好很抱歉地給他們一份去年的名單,我告訴他們可能名字和住處不太準確的……你們還要逞強稱英雄的話,我很難了。不過今後如果你們能信任學校的措施與領導,我當然負責保釋所有被捕的同學,維持學術上的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