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幽默也有止境(1 / 2)

硬骨頭往往更具幽默感,這是一個有趣的現象。在現代學人中,蔡元培、魯迅、陳獨秀、胡適、錢玄同、黃侃、蔣夢麟、傅斯年、潘光旦、劉文典、聞一多、張奚若都很幽默,馬寅初也不例外。

民國時期,正直的學人極端鄙視國民政府財政部長孔祥熙,此公腦滿腸肥,不學無術,令人厭憎。傅斯年是著名的炮筒子,在各種公私場合他都揪住孔祥熙的腐敗無能不放,馬寅初對孔祥熙示以不敬則采用綿裏藏針的手法,孔氏同樣難以招架。

1929年9月11日,孔祥熙五十歲(虛歲)生日,馬寅初收到請柬,拎了三斤掛麵兩斤豬肉前去赴席。壽宴上,有人投其所好(孔祥熙喜歡聽笑話),要大家多講點提神的段子。馬寅初見大家禮讓,他就率先“破題”:“我給大家講個小故事來助興。從前有兄弟三人,老大叫年紀,老二叫學問,老三叫笑話。有一天,他們三人上山砍柴,天晚收工,各人的收獲是:老大年紀砍了一把,老二學問一點兒也沒有,老三笑話倒是砍了一擔。”大家聽了這個小故事,會心而不笑,都知道馬寅初這是指著和尚罵禿驢,諷刺孔祥熙“年紀一把,學問全無,笑話一擔”。孔祥熙當眾吃癟,卻無可奈何。

1936年,馬寅初任浙江省府委員、財政廳長,住在杭州。他常與兒子結伴去澡堂洗澡,搓澡工與他處熟之後,親熱地稱他為馬爺。馬爺並不像那些闊氣的官老爺,他和兒子夏天穿的背心上破了幾個大洞,美其名為“快哉衫”,意思是這樣的破背心穿在身上更涼爽;他和兒子冬天穿的長袍上補了幾個大補丁,美其名為“暖兮袍”,意思是這樣的舊長袍穿在身上更暖和。別人奢侈他儉樸,別人愛擺官架子他樂顯平民風,到底誰更自在,誰更有名士風度?還用同場比拚嗎?

1947年5月某天,上海交通大學的一名學生請馬寅初去學校演講。出門後,那名學生神色緊張地告訴馬教授,身後有一個形跡可疑的人騎著摩托車尾隨他們。馬寅初神色泰然自若,對身邊的學生說:“讓他們盯牢點。愛國無罪,看他們能把我怎麼樣?蔣介石的牢我已經坐過了,再抓進去,我就再坐他幾年就是了!你們不是也在唱‘坐牢算什麼,我們不害怕!放出來,還要幹’嗎?我在杭州的家,對麵兩個鋪子就是特務派設的據點。我一出門,他們就要跟著忙碌一陣子。這樣也好,倒鍛煉了我這個老頭子,讓我每天也跟小孩子一樣,玩兒一套兜圈子和捉迷藏的遊戲,就這樣多玩玩也好,我肯定能返老還童。”

有人說,馬寅初身上具備文化人極少有的“江湖氣”,證據就是他喜歡自稱“兄弟”。他在北京女子學院中學部講演《女子之正當運動》時如此開腔,他在毛澤東麵前講話時如此開腔,他在北大學生麵前作報告時也如此開腔。1951年春,馬寅初對毛澤東說:“要兄弟把北大辦成第一流學府,主席您就得支持我的工作。”毛澤東聞言莞爾,親切地問道:“馬老,您要怎樣的支持呢?”馬寅初的要求說高不高,說低也不低:“不要別的,隻希望主席能批準:兄弟點名邀請誰到北大演講,就請不要拒絕。”毛澤東正在興頭上,立刻照單全收,“這個好辦,我批準了”,他還風趣地補充道,“馬老,我給你這把尚方寶劍”。然而馬寅初兄弟的麵子再大,後來他也沒能請動毛澤東去北大參加任何活動。實際上,1949年後,毛澤東就再未踏入過北大校園一步,也許是他早年在北大圖書館當小職員的經曆並不愉快的緣故吧。

1951年6月1日,馬寅初前往北大履新,就職典禮在民主廣場舉行,是個大場麵,馬寅初致辭時,故態複萌,他說:“兄弟既受政府任命,我就依照政府意旨做事,希望大家互相學習,互相幫助,努力完成我們的任務。”這“兄弟”二字火熱滾燙,出乎至誠。一下子就拉近了校長和學生之間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