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三、單身匹馬出列應戰(3 / 3)

“文革”伊始,玉石俱焚。馬寅初積數年之力撰寫的《農書》,初稿長達近百萬字,放置家中,無異於定時炸彈。革命小將比獵犬的嗅覺還靈,他們到處抄家,翻箱倒櫃,搜獵“四舊”(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的合稱)孑遺。馬寅初的家人從安全起見,將《農書》扔進爐膛,付之一炬。

“錯批一人,中國誤增了數億人。”胡耀邦的這句評語倒是值得商榷。所謂“誤增了數億人”,主因固然是錯批了馬寅初,但還有其他輔因。人口的增長其實涉及到諸多要素,比如文化觀念、經濟水平、社會保障等等。中國人“多子多福”的想法根深蒂固,儒家文化強調“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和“養兒防老,積穀防饑”,經濟落後和戰亂頻仍更加固化了這些想法,兩千多年都沒有任何改變。反觀歐美國家,它們並未強製推行過計劃生育的政策,人口增長卻一直緩慢平穩,從上世紀晚期開始,竟出現了令人擔憂的人口負增長,政府鼓勵生育往往收效甚微。最具說服力的首推美利堅合眾國,它的國土總麵積比中國略大,人口總數至今也隻有三億一千萬人,考慮到美利堅合眾國是一個典型的移民國家,從未實行過計劃生育,這個人口總數實在是太過靚麗了,有點不可思議。

節製生育、控製人口是中國政府理性的選擇,而這個選擇不可能在那個反理性的“以階級鬥爭為綱”的時代作出。就算當年毛澤東“饒恕”馬寅初,計劃生育的政策也不可能頒行。耐人尋味的是,同一時段,另一位北大老校長蔣夢麟在台灣宣傳節製生育,同樣處處碰壁,遭到惡語詬罵和人身威脅,這就充分說明:在一個反理性的時代,觀念之戰的勝方總是屬於狂熱的“衛道者”。

“假如馬寅初的建議當年被毛澤東欣然采納”與“假如文化大革命壓根就沒有發生過”一樣,都是毫無意義的偽假設。我們隻能以複雜的心情欽佩馬寅初對中國人口壓力位的精準預測。計劃生育政策推遲實行二十多年,其直接後果是人口翻了一番,一對夫婦隻能生育一胎,由此帶來的負麵效應(老齡化社會提前到來,人口紅利遞減,啃老族人數激增,用工之難加劇,失子之痛難消等)則日益彰顯。

馬寅初活夠了整整一個世紀,有人說,他長壽的秘訣在於心態平衡,用一副聯語可以概括,“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觀天外雲卷雲舒”。其實,事情遠沒有這麼簡單容易。馬寅初飽經政治磨難,吃盡各種各樣的苦頭,晚年病足,直腸癌更是緊鎖命關,病魔窺伺於臥榻之側,死神逡巡於晝夜之間,如此憂患纏身,誰還能夠淡定?他的過人之處在於盡心之後能夠釋然於懷,在於苦中作樂的本領相當高超,在於熱愛生命的激情至死猶未枯竭(癱瘓前日行千步,堅持洗冷水澡,癱瘓後仍天天做上肢運動)。那副聯語未免太輕鬆太瀟灑太空泛,也太名士氣了。馬寅初的學術良知和對國計民生的獨特貢獻早已得到舉世公認,應該說,他持之有故,行之不悔,一生捍衛真理(其間容有偏向),不失剛強正直的士人品格,倘若沒有這樣堅忍不拔的精神根柢,他早就屈從於洶洶人言,將《新人口論》修改得麵目全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