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傅斯年生性好鬥,喜歡出風頭,甘願做出頭的椽子。這個說法不算胡謅。
1917年,傅斯年在北大幹過一樁自鳴得意的事情。北大有個同學腦滿腸肥,長成一副小官僚的麵孔,做些上不了台麵的事情,有人擬了一張“討伐”的告示貼在西齋的牆壁上。恰巧傅斯年也厭惡此君,看他不甚順眼,於是即興撰寫匿名揭帖去響應,表麵上替此君鳴不平,實則極盡諷刺挖苦之能事。傅斯年的匿名揭帖為北大讀者所激賞,在上麵密點濃圈,評語愈出愈奇,一時間北大校園內皆以此為談資。不久,蔡元培在大會上演說,提起這件事,對諸生匿名“討伐”某君的做法頗有微詞,他說:“諸位在牆壁上攻擊自己的同學,不合做人的道理。諸君若對他不滿,出於同學之誼,應該規勸。如果規勸無效,盡可告知學校當局。這樣的做法才是正當的。至於匿名揭帖,大肆撻伐,受之者縱然有過,也不易改悔,而施之者則為喪失品性之開端。凡做此事者,今後都要痛改前非,否則這種行為必致品性沉淪。”受到蔡先生一番劈頭蓋腦的教訓,傅斯年深感內疚。以往,他對《大學》中的“正心”“誠意”“不欺暗室”早已背誦如流,滾瓜爛熟,卻如和尚念經,渾然不解其義理,眼下受到蔡元培先生的當頭棒喝,方始大徹大悟。從此以後,傅斯年做任何事情,都決不匿名,決不推卸自己的責任。
當年,北大教授講課甚為散漫泄遝,沈士遠在北大預科教國文,一篇《莊子·天下》,他可以由秋徂冬講上一學期,仍沒把莊子的“天下”打下來,弄得學生膩歪不已,曲肱而夢周公,沈士遠因此得諢名“沈天下”。陳介石主講中國哲學史,他從伏羲講到周公也需要一個學期,這種“烏龜節奏”,傅斯年的學長馮友蘭即親身領教過。曾有人詢問陳教授:“照您這樣講,什麼時候才可以講完?”後者的回答很有點禪趣:“哲學無所謂講完不講完。若要講完,一句就可以講完。若要講不完,永遠講不完。”他不通邏輯,將哲學和哲學史混為一談,著實令人啼笑皆非。
胡適留學歸來,才不過二十六七歲,執教於北大哲學係,專講中國哲學史,自恃金剛鑽,包攬瓷器活。他異常大膽,一刀割斷商朝的聯係,將中國哲學史的座標下移至西周末年。學生們都說胡適的做法簡直是“造反”,此人根本不配教授這門功課,最好是把他轟下講台,趕出校門。私底下起哄歸起哄,真要拿主意,個個麵有難色,於是有機靈鬼出謀畫策:“不妨請傅斯年去聽聽胡適講課,他的國學根柢,他的判斷力,大家全都信服,唯其馬首是瞻,不會有錯。”傅斯年果然不辱使命,聽過胡適的中國哲學史課後,他頗為讚可,對那些心懷不忿的學友說:“這個人書雖然讀書不多,但他走的這一條路是對的。你們不能鬧。”一場引弦待發的逐師風波遂偃旗息鼓。胡適曾謙虛地說,他初進北大做教授時,常常提心吊膽,加倍用功,因為他發現傅斯年、顧頡剛等學生的學問比他強。傅斯年終身服膺胡適,捍衛胡適,甘心成為胡適的護城河。胡適開過這樣的玩笑:“若有人攻擊我,孟真一定挺身出來替我辯護。他常說:‘你們不配罵適之先生!’意思是說,隻有他自己配罵我。”抗戰期間,傅斯年在四川李莊史語所的駐地對眾人宣稱:“人說我是胡先生的打手,不對。我是胡先生的鬥士!”在孔子門下,子路是剛猛無比的大護法。在胡適門下,傅斯年無疑是保駕護航的頭號勇士。
然而,並非每個教授都有胡適這樣幸運,難入傅斯年法眼的仍不乏其人。章太炎的及門弟子朱蓬仙開《文心雕龍》課,非其所長,講台下的那些學生可不是善與之輩,他們的學問根基原本就非常紮實,何況虎視眈眈,專等朱蓬仙送錯上門。傅斯年等人做出一個大膽的決定:全班學生聯名舉發這些舛誤,上書蔡元培校長,請求補救。此事要做就要做到萬無一失,不可出絲毫紕漏。傅斯年認真研讀朱蓬仙的講義,逮獲三十多處硬傷。蔡元培先生接到學生的聯名信,感覺此事有些古怪,是不是教授之間暗加攻訐,借由學生之手代為操作呢?此例一開,此風一長,學校將永無寧日。於是,蔡先生決定當麵繳獲答案。大家聽聞校長要召見簽名的學生,都不免惴惴然忐忑不安,一方麵害怕蔡先生出題來考,另一方麵則擔心傅斯年一人肩負的責任太重,於是有能力的學生每人分配幾條,各自弄明白了子醜寅卯,方才去校長辦公室見真章。他們的預計絲毫不差,應驗如神,蔡元培先生學問好,麵試毫不含糊。所幸大家有備而來,應答如合卯榫。考完之後,蔡先生不作聲,諸位學生也不吱聲,大家鞠個躬,從校長辦公室魚貫而出。在返回宿舍的路上,實在憋不住了,個個揚眉吐氣,捧腹大笑。事情的結局可想而知,這門功課重新調整,朱蓬仙歇菜回家。
早在北大中文係讀本科時,傅斯年的天縱之才即為師兄師弟極力推崇,甚至有人稱讚這位山東才俊是“孔子以後第一人”“黃河流域的第一才子”。平日,甲問乙是中文係哪班,若乙回答他是傅斯年那班,彼此肯定會心一笑,既可說是歡笑,也可說是苦笑,因為這宗便利的代價太高,說是倒楣才對,有傅斯年這塊重型“鋼板”狠狠地“壓”著,別人休想翻身。後來,傅斯年到歐洲留學,俞大維自詡是觸手成春的學者,竟也趕忙棄學文史而改擇理科,他說:“搞文史的人當中出了個傅胖子,我們就永無出頭之日了!”由此可見傅斯年有多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