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天生的大學校長(1 / 3)

1928年,羅家倫得到大學院院長蔡元培和外交部部長王正廷的提名推薦,帶著蔣介石的親筆手令,於9月中旬“空降”清華,出任校長。到任之前,他答複清華學生會代表傅任敢,態度誠懇之至:“來辦清華,本係犧牲個人之政治地位,自當以全副精神辦理清華。”羅家倫的就職演說題目為“學術獨立與新清華”,他將教育方針歸納為“四化”:學術化,民主化,紀律化,軍事化。他對清華的設計是:“我們的發展,應先以文理為中心,再把文理的成就,滋長其他的部門。”在就職演說中,他還說:“我想不出理由,清華的師資設備,不能嘉惠於女生。我更不願意看見清華的大門,劈麵對女生關了!”早在1919年5月11日,羅家倫就在《晨報》上發表了《大學應當為女子開放》一文,他認為,中國文明不承認女子有人格,隻能算是“半身不遂的文明”,而隻給女子飯吃和屋住,不給她們受教育的權利,也不是人道主義,而是“豬道主義”。羅家倫有三點主張,“第一,為增高女子知識起見,大學不能不為女子開放”,“第二,為增高女子地位起見,大學不能不為女子開放”,“第三,為增高自由結婚的程度起見,大學不能不為女子開放”,他將女子上大學視為“人道主義的第一聲”。九年後,正是由羅家倫拍板,清華大學實現了男女同校,女生入住古色古香的古月堂,垂花門下,風景這邊獨好。

履新之初,羅家倫先去工字廳拜訪陳寅恪,送上他編輯的《科學與玄學》一書,是張君勱與丁文江的筆戰實錄。陳寅恪翻弄時,靈感拍馬趕到,他說:“誌希,我送你一聯何如?”羅家倫求之不得,起身要去琉璃廠購買上好的宣紙,陳寅恪卻隻肯口授,這副嵌名聯戲謔意味十足,上聯是“不通家法科學玄學”,下聯是“語無倫次中文西文”,橫批是“儒將風流”,大家都覺得聯語有趣,隻是對橫批茫然不解。陳寅恪解釋道:“誌希在北伐軍中官拜少將,不是儒將嗎?你討了個漂亮的太太,正是風流。”

這就有必要補充交代一下,羅家倫的太太張維楨曾是滬江大學政治係的校花級美女,才學甚高,他們在五四運動爆發的那年夏天相識相戀,曆經八年愛情長跑(其間兩人泛洋留學,聚少離多),才結為連理。在抗戰期間,張維楨擔任過“中國戰時兒童保育會”理事(理事長是宋美齡),致力於撫育、教養戰爭孤兒和難童的事業,並且多次以英語演說的方式向外界標舉中國婦女的犧牲精神。有人稱讚她為“女界楷模”,絕非過譽。

羅家倫當清華掌門人,在“做大做強”方麵狠下了一番工夫,“做強”容或有爭議,“做大”則是瞎子也無法否認的事實。1928年9月13日,蔡元培致信羅家倫,婉勸後者上任後不要把攤子鋪得太開:“鄙意清華最好逐漸改為研究院,必不得已而保存大學,亦當以文理兩科為限。若遍設各科,不特每年經費不敷開支,而且北平已有較完備之大學,決無需乎複重也。”羅家倫尊重恩師,在這件事情上卻獨持己見,他上任後把清華的工科提升到了與文、理科同等重要的地位,到梅貽琦任清華校長時,清華的工科成為了全國各大學中最好的工科,可謂由來有自。羅家倫憑仗蔣介石對自己的信任,充分利用國務會議中的人脈資源,將清華留美預備學校一舉升格為國立清華大學,將清華基金轉交給中華教育文化基金董事會代管,擺脫外交部的控製,歸屬教育部獨家管轄。清華每年除了有額定的教育經費到賬,還可動用基金四十萬元,單就經費寬裕而論,當時的國立大學中,清華是天之驕子。有錢就好辦事,羅家倫大興土木,建造全新的圖書館(嗣後他派人購入杭州楊氏豐華堂的大量善本書尤稱眼明手快)、生物館、天文台、大禮堂、學生宿舍、教職員住宅等硬件設施。曆史係主任蔣廷黻曾善意地提醒道:“我們是在創辦一所大學,不是建造一座宮殿。”殊不知,羅家倫心目中有一個大清華的輪廓,為此規劃宏遠。1931年,梅貽琦出任清華大學校長,他之所以能夠標榜“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是因為清華大學的大樓已臻完善,無須再事營造,這份勞績理應算在羅家倫頭上,他用不足兩年的時間做了別人耗費五年甚至十年都很難辦成的事情。

大學好不好,就看明師和名師多不多。羅家倫認為“羅致良好的教師,是大學校長第一個責任”,為了提高清華教授的整體水準,他采取了重發聘書的措施。1928年10月29日送出十八份教授聘書,為期一年。原來清華有五十五名教授,這就等於解聘了其中的三十七人。最難辦的是解聘某些外籍教師,有人擔心會因此引起國際幹涉,羅家倫則認為,隻要師出有名,就能理直氣壯,完全可以排除各方麵的阻力。一位荷蘭籍的音樂教授教女生彈鋼琴而有失禮行為,羅家倫當即將他解聘,然後寫信給荷蘭公使,詳述緣由,此事做得妥帖,什麼風波也沒發生。革除故弊,補充新血,羅家倫延攬了一大批學有專長的著名教授,如曆史學家蔣廷黻、政治學家張奚若、蕭公權、哲學家馮友蘭、文學家朱自清、化學家張子高、地質學家翁文灝、數學家華羅庚等等,多達數十人。這些高手陸續到校任教,壯大了清華大學的教員陣容。劉備三顧茅廬,請動高臥南陽的諸葛亮,成為千古佳話,羅家倫羅致文科人才,也有過堪稱經典的表現。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博士、曆史學家蔣廷黻是南開大學的台柱子,羅家倫要強行挖走這棵“大樹”,聘他為曆史係主任,應該說希望渺茫。張伯苓校長固然不肯放人,蔣廷黻礙於情麵,也不宜改換門庭。但羅家倫坐功好,耐力強,他說:“蔣先生若是不肯去清華任教,我就隻好坐在你家客廳中不走了!”這可不是開玩笑的,有誠意,也有決心,蔣廷黻吃不消,隻好點頭。十餘年後,羅家倫在貴陽清華同學會的演講中提到這一點時還特別得意,他說,“我心裏最滿意的乃是我手上組織成功的教學集團”。誠然,在20世紀30年代,清華鼎盛時期的名教授中許多是由羅家倫聘請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