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嚇壞了,木樁似的站在那裏,一臉煞白,不知向這位茶客賠禮謝罪。茶客是茶樓的衣食父母,是堂倌侍候的太爺。弱勢挑剔點的茶客,必會甩堂倌的耳光。
李嘉誠誠惶誠恐,等待茶客怒罵懲罰和老板炒魷魚。在李嘉誠進來之前,一個堂倌犯了同樣的錯誤,那茶客是位黑社會師爺。老板不敢得罪這位“大煞”,逼堂倌下跪請罪,然後當即責令他滾蛋。
這時老板跑了過來,正要對李嘉誠責罵,一件意想不到的事發生了,這茶客說:“是我不小心碰到了他,不能怪這位小師傅。”茶客一味為李嘉誠開脫,老板沒有批評李嘉誠,隻是一個勁的向茶客道歉。
茶客坐了一會兒就走了,李嘉誠回想剛剛發生的事,雙眼濕漉漉的。事後,老板對李嘉誠說:“我知道是你把水淋到了客人的褲腳上。以後做事千萬得小心。萬一有什麼錯失,要趕快向客人賠禮,說不準就能大事化了。這客人心善,若是惡點兒的,不知會鬧成什麼樣子。開茶樓,老板夥計都難做。”
這之後,李嘉誠再也沒見過那位好心的茶客,他成為巨富後對友人說:“這雖然是件小事,在我看來卻是大事。如果我還能找到那位客人,一定要讓他安度晚年,以報他的大恩大德。”
善於推銷,奠定成功基礎
推銷員被很多人稱為“成為富豪的必由之路”,但也被認為是“天下最複雜的職業”。經過茶樓生活兩年多的磨礪,李嘉誠決定要在推銷中展示自己的才智。
他開始去了一家五金廠,這家廠子出品的是日用五金,比如鍍鋅鐵桶這一項,最理想的客戶,是賣日雜貨的店鋪。大家都看好的銷售對象,競爭自然激烈。李嘉誠卻時時繞開代銷的路線,向用戶直銷。
酒樓旅店是“吃貨”大戶,李嘉誠攻入一家旅店,一次就銷了一百多隻。家庭用戶都是散戶,一戶家庭,通常隻是一兩隻。高級住宅區的家庭,早就使用上鋁桶。李嘉誠來到中下層居民區,專趙老太太賣桶。他很清楚這點,隻要賣動了一隻,就等於賣出了一批,因為老太太不上班閑居在家,喜歡串門嘮叨,自然而然成了李嘉誠的義務推銷員。
自從李嘉誠加盟五金廠,五金廠的業務蒸蒸日上,以銷促產,產銷均步入佳境。老板喜不自禁,在員工麵前誇他是第一功臣。然而,備受老板器重的李嘉誠去選擇跳槽到一家塑膠褲帶製造公司。
有一次,他推銷一種新型產品——塑料灑水器,走了幾家辦公室都沒有人要,他靈機一動,對辦公室的人說,灑水器可能出了點問題,想借人家的水管試一下,於是乘機在辦公室裏表演起灑水來,結果引起了人們的興趣,一次就賣掉了十幾個。勤奮的李嘉誠把香港劃分成很多區域,把每個區域的居民生活情況和市場情況都記下來,這樣就知道什麼產品該到什麼地方去推銷。
短短一年以後,李嘉誠推銷商品的數量超過了廠裏那些老推銷員,年僅18歲就被提升為該廠的業務經理!
塑膠花大王
1950年夏天,22歲的李嘉誠把自己多年的積蓄都拿了出來,並向親朋好友借了一些錢,在維多利亞港附近租下了一間小廠房,創辦“長江塑膠廠”。
創業之初,李嘉誠憑著自己的商業頭腦,待人以誠,執事以信,很快發了幾筆小財。但是不久,一段長達5年的慘淡經營期到來了。因為他的廠子太小,縱然接下了很多大筆的訂單,但人力物力不夠,無法在規定限期內完成客戶需要的產品。他迅速招工,擴大廠房,但是資金不足,根本無法達到要求。這極大地影響了產品的質量,而迫在眉睫的交貨期更使李嘉誠焦頭爛額。倉庫裏開始堆滿了因質量問題和交貨的延誤而退回來的產品,塑膠原料商開始上門催繳原料費,客戶也紛紛上門要求索賠。資金開始周轉不靈,工廠虧損越來越嚴重。李嘉誠萬萬沒想到,在剛剛嚐到創業的喜悅之後,這場災難幾乎將自己置於破產的境地。
李嘉誠開始冷靜地分析國際經濟形勢變化,分析市場走向。他看到自己所生產的塑膠玩具在國際市場上已經趨於飽和狀態,他必須重新選擇一種在國際市場中具有競爭力的產品。一天深夜,他隨手翻閱最新一期英文雜誌《塑膠》時,注意到一個不起眼的信息:意大利一家公司用塑膠原料設計製造的塑膠花暢銷歐美市場。
為了進行實地考察,李嘉誠在1957年春天去到意大利一家塑膠廠做了幾十天的廢料清除工人。李嘉誠通過艱苦學習,悟出塑膠花製作配色的技術要領。
李嘉誠在香港率先研製出了優質的塑膠花的生產工藝,從50年代中後期開始,長江塑膠廠生產的品種繁多的優質塑膠花,開始大量銷往歐美市場,工廠的年利潤也猛升到上千萬港幣。長江公司的塑膠花牢牢占領了香港,東南亞以及歐洲市場,30歲的李嘉誠也因此成為了香港婦孺皆知的“塑膠花大王”。
運籌帷幄,決勝千裏
1958年,長江工業有限公司下設地產部,李嘉誠開始涉足香港的房地產業。
他將經營塑膠花工廠所賺取的利潤全部投資到房地產經營上。在香港經濟迅速發展的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期,香港的港島和新九龍中心地段地價猛升,李嘉誠先人一步,占領了戰略高地,並迅速成為地產界的一支生力軍。
1965年,香港發生嚴重金融危機,而後兩年又發生反英暴動,使香港人心惶惶,紛紛拋售地產遠走他鄉。唯有李嘉誠眼光獨到,認為香港未來將成為國際商業大都,不會久亂,因此,挹資承接許多資產。果真不到3年,暴亂平息經濟回穩。港人回籠帶動房市大漲,李嘉誠先前的布局頓時發酵,李嘉誠從中獲得了200%的高利潤!到1976年,李嘉誠公司的淨產值達到5個多億,成為香港最大的華資房地產實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