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召集了眾臣議定撤藩之事。大部分人持反對意見。他們提出了種種理由:有的認為雲南、福建等地匪患未除,不宜撤藩,有的認為撤藩以後兵士需要安排,花費巨大。眾說紛紜沒有統一意見。隻有兵部尚書明珠、戶部尚書米思翰、刑部尚書莫洛等少數人堅決主張撤藩。20歲的康熙皇帝力排眾議,做出了最後裁決:“從其所請,將三藩全部遷到山海關外。”他指出,三藩王手中都握有重兵,已形成氣候。吳三桂等人懷有野心,蓄謀已久,如果不及早除掉三藩,勢必養虎成患,危害天下。於是,康熙派侍郎折爾肯、學士傅達禮赴雲南,戶部尚書梁清標赴廣東、史部待郎陳一炳赴福建,催促辦理撤藩事宜。

吳三桂當年為報家仇放清軍入關屠殺農民起義軍,使清兵得以長驅直入。他降清又心懷異誌。鎮守雲南後,吳三桂利用獨占一方的特權,招降納叛,橫征暴斂,不斷擴充實力,在三藩中勢力最大。他的野心也隨之膨脹起來。他以藩府名義任命的官員,吏、兵二部不得幹預,他推薦的被稱為“西選”的官員遍及天下。凡要害地方,他都千方百計安插進自己的死黨。吳三桂屬下有53佐領、士兵1。2萬多人。每年朝廷向吳藩支付的俸餉就達900多萬兩白銀。吳三桂還自行征稅、開礦、鑄錢,與西藏互市茶馬,聚斂財富,秣馬厲兵。詭計多端的吳三桂在加緊準備叛亂的同時怕露出馬腳,遂大興土木,搜羅美女,做出安於享樂、胸無大誌的樣子,暗中加緊操練軍兵,待機而動。

康熙十二年(1673)冬,吳三桂認為時機已到,聯合尚、耿二藩以及台灣的鄭經武力反清。自封為“興明討虜大將軍”,舉起“反清複明”的旗幟,公開叛亂。

吳三桂公開叛亂後,他分布在各地的黨羽紛紛響應。各地的告急文書頻頻傳至京城,舉朝震驚。原來反對撤藩的人乘機抵毀,認為吳氏叛亂是撤藩引發的。大學士索額圖竟要求殺主張撤藩的明珠等人以謝叛逆。年輕的康熙皇帝臨危不懼,嚴厲駁斥了這些護藩的論調。他說:“三藩心懷不鬼,撤亦反,不撤亦反,因此決不仿效漢景帝誅晁錯以平七國之亂的做法。”

康熙決定出兵平叛,並為此進行了周密的部署。首先,命先鋒都統碩岱率清軍兼程前往荊州,進駐常德以遏叛軍。時叛軍已進湖南,荊州震恐,康熙又派三路大軍日夜兼程,趕往荊州。荊州位居天下之中,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康熙派重兵駐守,遏製叛軍北進之路,是穩定戰局的重大決策。為了能使援兵及時趕到,康熙又在山東兗州、山西太原建立軍事基地,集結兵力、秣馬以待。下令停撤耿、尚二藩以孤立吳三桂。康熙十三年(1674)二月二十七日,頒布詔書,聲討吳三桂背恩反叛罪行,宣布削其親王爵位,表示武力平叛的決心。四月十三日。將吳三桂之子吳應熊、孫吳世霖處絞,以打擊吳三桂。

康熙十三年(1674)三月,耿精忠受吳三桂煽動,據福建反叛。江西地處兩叛軍集團夾攻之間,形勢危急,康熙調兵遣將,力挽危局,命安南將軍額附華善守京口(今江蘇丹徒),定南將軍希爾根赴江西,楊威將軍阿密達鎮江寧(今南京),平南將軍都統賴塔去杭州,平寇將軍根特巴魯援廣東,鎮東將軍喇哈達駐江南以保護東南財賦重地。細致而周密的舉措,避免了吳、耿會師江西危局的出現。

康熙十三年(1674)十二月,陝西綠營兵提督王輔臣發動叛亂,此時京師已無兵可調,形勢危機。康熙采納華善的建議,提高綠營兵的地位,授甘肅提督張勇為“靖逆將軍”,委以收複王輔臣,總督不得節製,經過幾個月的努力,最後王輔臣投降,西北局勢趨於穩定,為平定三藩之亂提供了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