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農貴粟興修水利
在進行統一鬥爭的同時,康熙還積極謀劃恢複和發展生產,並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在發展社會經濟方麵,康熙采取了一係列適應當時年代的措施。
1669年,康熙清除鼇拜後下詔停止滿族貴族的圈地活動,規定當時所圈土地,立即歸還農民。同時又采取了獎勵墾荒的措施,對中小地主墾荒成績大的授予官職。康熙還發布命令,承認部分中小地主和農民對明代廢藩土地的所有權。即改為“更名田”,自己開墾的土地歸自己所有。康熙還十分注意邊遠地區的開墾。在康熙獎勵墾荒政策的推動下,全國耕地由527萬頃增加到851萬頃。
康熙恢複發展農業經濟的另一項主要措施就是興修水利,治理黃河、淮河和運河。康熙任命靳輔等為河道總督,用疏通和築堤相結合的辦法治理黃河,恢複黃淮故道,使黃、淮一帶在此後較長一段時間內,免除了水患的威脅。康熙的6次南巡都以巡視治河工程為重點,對治河是很大的推動。他對治河的具體措施認真研究,提出了一些很有見地的意見。第三次南巡時,他沿途親自用水平儀進行測量,發現黃河河床高於兩岸田地,指出這是產生災害的根源,要根治水患,必須深挖河道。他提出用木製的立體治河模型代替平麵圖紙,以便製定更切合實際的治河方案。他乘坐小舟,不避風浪,親自察看水情。康熙還親自主持了渾河的修治工程。渾河素有“小黃河”之稱,經常改道,危害沿岸百姓的生命安全,有時還直接威脅京城。康熙曾經13次巡視渾河,經過試驗確定了治河方案。在康熙的督促下,渾河治理工程於康熙四十年(1701)竣工,渾河遂改名為永定河。治理後的渾河堤岸堅固,兩岸是百姓新蓋的房屋和茂盛的莊稼,出現了一派繁榮景象。
康熙身體力行,他親自調查和研究治河,對治河工程的迅速竣工起了推動作用。
康熙在治河的同時,還實行了輕徭薄賦、減免錢糧、救濟災民的措施。1712年(康熙五十一年),他宣布全國賦稅以康熙五十年為準,以後所增人口不再多征,稱為“盛世滋丁,永不加賦”。康熙末年,在四川、廣東等省又實行“攤丁入畝”、“丁隨地起”的辦法,後來推廣到全國。
在恢複發展生產的同時,康熙還采取了懲治貪汙、厲行節約的政治措施。在他執政期間,懲治了很多貪官,對操守廉潔的清官則予以獎勵和提拔。他本人生活簡單樸素,這成為清代諸帝的楷模。他要求政府機構壓縮開支,對開支製度實行嚴格的檢查,命令戶、工兩部所用錢糧“十日一次奏聞”。但對於治河修橋諸事,即使開支數百萬兩巨資,也從不吝惜。
康熙,為鞏固國家的統一,恢複和發展社會經濟作出了傑出的貢獻。他能夠順應時代潮流,順應民意,創造了封建社會後期政治安定統一和經濟繁榮昌盛的空前局麵,是“康乾盛世”的奠基者。康熙在位61年,建立了豐功偉績,把清王朝推向了強大和興盛的局麵,他是我國曆史上最傑出、最有作為的皇帝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