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和珅和錢灃先後到了山東。開始,和珅還想用錢收買錢灃。送給他名貴的裘皮。錢灃拒絕了他的厚禮,和珅見勢不妙,也不想過分包庇劉國泰。等他們回京複命的時候,乾隆皇帝拿出劉國泰的那封信,說:“朕洞察秋毫,你們不用再奏了。”立即下令把劉國泰處以死刑。從那以後,清朝的官場越來越腐敗了。

禁書修書

乾隆帝跟他祖父、父親一樣,除了武功之外,還十分重視文治。他一麵繼續招收文入學者,編寫各種書籍;一麵又大興文字獄,鎮壓有反清嫌疑的文人。乾隆時期文字獄之多,大大超過了康熙、雍正兩朝。

乾隆帝懂得,光靠文字獄來實行文化統治是不徹底的,還有成千上萬的書籍貯藏在民間。於是,乾隆帝就集中全國的藏書、來編輯一部規模空前巨大的叢書。這樣做一來可以進一步籠絡大批知識分子,顯示皇帝重視文化;二來借這個機會把民間藏書統統審查一下。可以說是一舉兩得。

公元1773年,乾隆帝正式下令開設四庫圖書館。派了一些皇室親王和大學士擔任總裁,真正擔任編纂官的都是當時一些有名的學者,像戴震、紀昀等人。那套叢書名稱就叫做《四庫全書》。

我國古代常把圖書分成經、史、子、集四個大類:經部,包括曆來儒家的經典著作像《詩經》、《論語》、《孟子》等和研究文字音韻的書;史部,包括各種曆史、地理、傳記等書;子部,包括古代諸子百家學說和科技著作,像農學、醫學、天文、曆法、算法、藝術等;集部,包括文學的總集和專集等。

按照四大類集中貯藏起來就叫做“四庫”。

要編一套規模巨大的叢書,先得把書籍收集起來。乾隆帝下了命令,叫各省官員搜集、收購各種圖書上繳,並且定出了獎勵辦法,要私人進獻圖書,進獻越多,獎勵越大,這道命令一下,各地圖書果然源源不絕送到北京,隻隔兩年,就有兩萬多種,再加上宮廷內部原來的大量圖書,數量就很可觀了。

書收集起來了,乾隆帝就下令四庫全書館的編纂官員對圖書認真檢查。凡是有“違礙”(對清統治者不利)字句的,一概銷毀。一查下來,發現在明朝後期的大臣奏章裏,提到清皇族的上代,不那麼尊重,譬如他們的上代就接受過明朝的官職和封號,這在乾隆帝看來是很不體麵的,於是就下令把這類圖書一概燒毀。至於像呂留良、黃道周等抗清文人的著作,那就更不用說了。後來再一查,在宋朝人的著作中,也有許多反對遼、金、元朝的內容,這種內容很容易使人聯想到反對清王朝,也該銷毀,或者銷毀一部分。還有一個辦法,就是發現這類字句,就隨時刪改塗抹,這樣,書雖然被保存下來,但是已經弄得麵目全非。據不完全統計,在編《四庫全書》的同時,被查禁燒毀的圖書也有3000種之多。

編纂《四庫全書》的學者們對大批圖書進行編輯、校勘、抄寫,足足花了十年工夫,到公元1782年正式完成,共收圖書3503種,79337卷。當時把全書抄了七部,分別貯藏在皇宮、圓明園、熱河行官、奉天、杭州、鎮江、揚州。這對後代人研究我國古代豐富的文化遺產,畢竟是一項重大而珍貴的貢獻。至於查禁銷毀一批書,當然對我國文化造成了損失,但是當時就有不少愛護文物的人,冒著坐牢殺頭的危險,把許多有價值的書藏了起來。到了清朝末年,就有不少被禁的書陸續出現了。

乾隆帝活了88歲,是清朝壽命最長的皇帝。他一生平定叛亂,編輯書庫,對維護國家安全團結起了很大作用,人們把康熙到乾隆帝統治時期稱為“康乾盛世”。但又由於乾隆帝的豪華奢侈,鋪張浪費,從乾隆帝後期,清朝開始走向衰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