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成諸界”,五蘊、十二處、十八界是一切有漏有情所愛著之處。有情依於六根,接觸六塵而生六識,而分別外境;分別外境以後呢,就會有愛、憎、取、舍,就會有執著;有執著呢,就會造業;造業就招感果報,流轉生死,難以出離。所以說:惑業苦,如惡叉聚。《首楞嚴經》上說:“如惡叉聚”。
佛陀他已經遠離根、塵、識諸界的雜染。
你看這個諸界雜染,凡夫眾生都是諸界雜染了。六根界、六塵界、六識界雜在一起來。眼根對色塵,然後生眼識,這樣子是眼根界、色塵界、眼識界雜染。
那佛陀他已經遠離根、塵、識諸界的雜染,不起愛著,永斷惑業苦,所以說“不成諸界”。
“防護諸處”,那麼前麵的呢,我們說“善脫諸蘊”是如來不會被這個五蘊法所牽纏;然後“不成諸界”,是不被十八界所束縛;“防護諸處”是不會被十二處所染汙。
有漏的有情眾生他們在見色聞聲的時候,因為妄執他為實有,妄執外境的色塵、聲塵,妄執實有,所以容易生起貪愛的情欲雜染。
佛陀已經善於防護,所以說“防護諸處”。
五蘊、十二處、十八界。這個是基本的名相,我隻能夠略解一下。
《寶相讚》出家人應該要能夠比較熟練,如果《寶相讚》你會了,整個的佛經的名相就通通懂了。這個是海公上師大悲心彙集的。
我們看“說蘊唯有五,色受想行識”,這個開始一直到二十頁的最後一行“說蘊處界三”,它主要還是詳細地解釋五蘊。因為凡夫眾生主要是怎麼樣?主要是迷於心,心裏麵起貪、瞋、癡。心不迷了,外境是不會捆綁住他的,不會誘惑他的。但是心迷的時候就容易生煩惱。所以主要的是解釋五蘊。這個其實很多都是唯識的內容,如果有一點教理常識的話,就很容易懂了。
說蘊唯有五,色受想行識。
色蘊是色法;受、想、行、識,四蘊是心法。
色蘊分能所,能造屬大種,
名地水火風,性堅濕暖動,
持攝熟長用,遍而能作種。
這個前麵是說色蘊,說這個色法。色蘊也分為能、所,能造的是四大,地、水、火、風。四種根本元素,名地、水、火、風。它的體性呢?地大以堅固為性,水大以濕,火大以暖,風大以動。
底下是講十一個色法。有一點百法的知識,世親菩薩有那個《百法明門論》,上麵說到五位百法,這個其實都是講五位百法的。
五位百法。心王法,心法有八個,八識心王,眼、耳、鼻、舌、身,加上意識、末那識和阿賴耶識,那麼八識心王;心所法有五十一個;色法有十一個;心不相應行法有二十四個;無為法有六個;合起來稱為五位百法。
我略說一下,先看色法的十一個。
所造謂五根,五境及無表。
這個就是告訴我們十一個色法了。五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這個是色法。然後五境:色、聲、香、味、觸,然後法裏麵的話,它有一分是稱為法處所攝色,這個就是後麵所說的五表,那麼法處所攝色,合起來是十一個色法。
眼耳鼻舌身,色聲香味觸,
根者自在義,主宰或增上。
對根者屬境,所緣各各分,
無表從身語,表業之所生。
善不善無記,業或種子稱,
或說法處色,意所緣之境。
極迥微定果,受所引遍計,
能所猶父子,造者生因義。
到這裏為止這個就是講色蘊。
底下是講受蘊了,色、受、想、行、識,是根據這個次第來的。
受蘊性領納,隨觸苦樂舍。
隨接觸就產生苦受,樂受,不苦不樂,中庸的舍受。
“苦生時欲離,樂滅時欲合,
舍不生離合,或說六受身。”
這個是講受蘊。
底下是想蘊。
能增勝取境,安名曰想蘊。
底下是講行蘊。行蘊它分為相應的行蘊和不相應的行蘊。
行蘊又分二,相應不相應,
相應名心所,各從心王命。
那麼就是心,與心法相應而起的那個心所法,稱為五十一個心所法。五十一個心所法又分為六類:遍行心所五個;別境心所五個;善心所十一個;根本煩惱六個;隨煩惱,大隨、中隨、小隨,總共隨煩惱二十個;不定心所四個。這樣子合起來是五十一個,稱為五十一個心所法。略說好了。
遍行五謂觸,作意受想思。
這個是遍行心所五個:處、作意、受、想、思。
別境起不起,欲解念定慧。
一是欲,二是解是勝解,第三是念,第四是定,第五是慧。
善謂信慚愧,無貪等三根,
輕安不放逸,行舍及不害。
這是十一個善心所。你看那個心所法五十一個,善心所隻有十一個。可見平時凡夫眾生他總是起心動念自私自利的多,善少惡多。
第一個是信。第二個是精進。第三個是慚。第四是愧。第五是無貪。第六是無瞋。第七是無癡。“無貪等三根”,世間的三善根。第八是輕安。第九是不放逸。第十是行舍。第十一是不害。這個是說十一個善心所法。
底下是六根本煩惱。
煩惱貪瞋癡,慢疑不正見。
貪,瞋,癡,第四是傲慢,第五是懷疑、疑惑,不正見第六。
不正見複五,身見及邊見,
見取戒禁取,四餘名邪見。
不正見裏麵有五個:身見、邊見、見取見、戒禁取見和邪見。
隨煩惱二十個,是底下的兩行。
隨煩惱謂忿,恨覆惱嫉慳,
誑諂與害憍,無慚及無愧。
掉舉與昏沉,不信並懈怠,
放逸及失念,散亂不正知。
隨煩惱二十個:第一個是忿。第二個是恨。第三個是惱。第四個覆。然後第五個是誑。第六個是諂。第七個是驕。第八是害。第九個是嫉。第十個是慳。第十一個是無慚。第十二個是無愧。第十三個是不信。第十四個懈怠。第十五是放逸。第十六是昏沉。第十七是掉舉。第十八是失念。第十九是不正知。第二十是散亂。
不定法有四個。
不定謂悔眠,尋伺等各二。
為什麼說不定法?善惡不定。如果對於惡法生後悔,生懺悔,這個是善法;如果對於作了善法,修了善法,然後生懺悔,這個是惡法了。所以善惡不定。尋伺也是如此,如果是我們在作思維修,作觀察修,這樣子地去修,這個是善法。
日光鉗取物,心用五十一,
不相應行得,命根眾同分。
異生無想定,無想報滅盡。
名句文身等,生老住無常。
流轉與定異,相應及勢速,
次第時方數,和合不和合。
無質非能緣,生滅非無為,
依王所及色,分位差別假。
這個是說什麼?說二十四個心不相應行法。第一個是得。第二個是命根。第三個是眾同分。第四個是異生。第五個是無想定。第六個是滅盡定。第七個是無想報。第八個是名身。第九個是句身。第十個文身。第十一個是生。第十二是老。第十三是住。第十四是無常。第十五是流轉。第十六是定異。第十七是相應。第十八是勢速。第十九是次第。第二十是時。第二十一是方。第二十二是數。第二十三是和合。第二十四是不和合。二十四個心不相應行法。這個是說色、受、想、行,說到這個行蘊,就說了這麼多。你看,說了這個五十一個心所法,這是相應,二十四個心不相應行法。
識從根立名,各起了別用。”
底下這個就是講八識心王了。
眼耳鼻舌身,唯了自性境,
有分別計度,隨念稱為意。
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他隻是現觀地知道外境,看到這個外境,看得很清晰,形狀什麼。但是如果要去分別它、去計度它呢、去起比較呢?就要五俱意識去起作用了。意識裏麵它有五俱意識,有獨頭意識種種。
或更說末那,阿賴耶等識。
第七是末那識,第八是阿賴耶識。
一直到阿賴耶等識這裏為止,這個都是在解釋五蘊,蘊、處、界裏麵說五蘊,要注意說到這裏都是講五蘊。
底下就是略說十二處、十八界。
諸識生長門,立為十二處,
種類相繁多,分別攝為界。
十二加六識,故數有十八,
聚生門種族,是蘊處界義,
愚根樂三故,說蘊處界三。
根基很低劣的人,他也迷於心法,也迷於色法,所以隻好跟他廣泛地講十八界。
第二點說超越集諦之因。
【永斷諸結,脫離熱惱,解脫愛染,越眾暴流。】
這個是超越集諦之因,都是說佛的斷德圓滿。
“永斷諸結”,結縛之相已經永斷了。佛陀斷德圓滿,為有情作示範,作榜樣。
結就是指煩惱。然後結縛相、熱惱相,那麼結縛相、熱惱相,這是果;愛染,這個是因。
結是指煩惱,沒有遇到境界的煩惱是結縛相;縛就是捆綁的意思,三界輪回所纏縛的煩惱結,你沒有斬斷這個煩惱,它就會越綁越緊了。
好像牛,你看一頭牛,給它釘一個樁子,那頭牛的繩子很長,然後給它綁在那個樁子上。一開始因為這個繩子很長的緣故,這頭牛還可以轉,圍著這個樁可以走、走、走,轉來轉去。最後呢,怎麼樣?這個牛繩子越纏越緊,最後絲毫都動彈不得了。
凡夫眾生就是如此。因為他我執的根沒有拔除,所以他就被煩惱綁住了。而且越綁越緊,他越掙紮就綁得越緊了,最後絲毫都動彈不得了。所以到三惡道之中一點都動彈不得了。所以佛陀能夠運用無我的智慧寶劍,能夠斷諸結,斷人我執、法我執,所以“永斷諸結”。
已遇境界的煩惱稱為熱惱相。
煩惱它出生之門是“愛染”。
煩惱的起門是“暴流”,瀑布一樣。凡夫眾生他以愛染外境,執著於外境實有,去妄起愛、憎、取、舍的緣故,所以身心就被綁住了;執著於外境實有,所以不斷地去貪求它;不知道它是虛幻的,所以不斷地向外去追求財、色、名、食、睡。一輩子忙忙碌碌,最後是竹籃打水一場空,還要造很多惡業。所以就會感受熱惱啊,產生痛苦:有求不得苦,有怨憎會苦,種種的苦都是因為他執著於外境、一切法是實有的緣故。枉受心苦,枉受輪回。然後被愚癡和無明這些煩惱所牽引,毫無自主地跑到三惡道裏麵去了,好像瀑布一樣地一瀉千裏。
那佛陀他是能夠“永斷諸結”。斬斷煩惱的根,斬斷人我執、法我執,所以“脫離熱惱”。遇到外境的時候,知道它是性空的,不生愛著,能夠不取於相,如如不動,所以說如來已經“脫離熱惱,解脫愛染”。內心如如不動,所以已經“解脫愛染”了。
這個名相上麵知道是不難。但是關鍵是要在修心上麵下功夫,在降伏自心上下功夫,才能夠真正做到“永斷諸結,脫離熱惱,解脫愛染,越眾暴流。”
否則的話,你就看很多佛經,看很多公案都不能解決問題。
有一個公案,蘇東坡(蘇軾)是佛教裏麵比較著名的一位居士,有一天看到一個禪宗公案。這個公案講趙州禪師,趙州古佛。
有一次,一個諸侯王(趙王)來看望趙州禪師。禪師就躺在禪床上沒有起身來迎接他,趙王就進來禮拜他。趙州禪師說:“老衲年紀大了,身體不好,所以請趙王體諒一下。我躺在禪床上跟你說話好了。”
趙王一點都沒有計較。然後就跟他探討佛法,向他求法。回去以後很歡喜。趙王就派他手下一個將軍,一個大將,送了很多禮品來供養趙州禪師。
很奇怪了,趙州禪師聽說趙王手下的將軍來了,他馬上就起來了。搭衣持具到山門口,很恭敬地去迎接他。這個大將也很開心,那個禪師對我這麼好,也很開心。然後又走了。
最後弟子們就有意見了,想不通,說:“師父啊,怎麼這麼奇怪?趙王來了,你躺在床上見他;他手下的這個將軍來了,你反而很恭敬搭衣持具去迎接他。為什麼會這樣啊?”
禪師就說:“你要知道了,我對上等人,是以本來麵目相見,所以我躺在床上見他;對於中等人,我就到客堂去接待他;對於下等人,我親自站在山門口去迎接他。因為下等人他很執著於外境,很迷昧於外境,所以很執著於外在的這個禮數和對他的禮貌,所以我親自到山門去迎接他。”
蘇東坡看了這個公案以後,他就很高興。他就想:我修行這麼好,學了這麼多佛法,看了這麼多佛經,我肯定是上等人。然後他就寫一封信給師父(佛印禪師),說:師父啊,某月某日弟子到金山江天寺來拜訪師父。信裏麵還特別講明,請師父就不要到山門口來迎接我了,躺在床上好了,然後我們在禪床上見麵好了。
到了這一天,蘇東坡滿心以為師父肯定不會來迎接,會躺在禪床上來等他。哪裏知道一去呢,看到師父已經搭衣持具站在山門口等他了。很不開心,很不高興啦,說:“師父啊,你怎麼那麼俗套啊,你的證悟還是趕不上趙州禪師。”
其實他心裏麵有一句話沒有說。說:“師父啊,你看不起我,你把我作下等人來看了。”很不開心。
佛印禪師就哈哈大笑,就說:
“趙州當日少謙光,不出山門迎趙王,
爭似金山無量相,大千世界一禪床。”
聽得懂在說什麼嗎?佛印禪師那個偈子就是開示蘇東坡了,就是度化他的了。這裏麵給我們幾個啟示:
第一個啟示是蘇軾(蘇東坡)這個人呢,他沒有解脫愛染,他因為愛染的緣故,他就會生起我執和法執來。他看到那個趙州禪師的公案他起了一種執著,這個是法執。他執著於怎麼樣?執著於躺在床上見麵才是解脫相,才是本來麵目,才是對上等人的,他起了這個法執。然後呢,他執著於自己對佛法有很深的了解,執著於自己是上等人,所以就有了一個我執。你看他有了人我執、法我執,就被煩惱結縛,綁住了,就不能夠永斷諸結了。你看,因為愛染,所以就產生結縛了;因為沒有解脫愛染,所以就不能夠永斷諸結了。
第二個啟示,蘇東坡他到了江天寺,看到佛印禪師站在山門口來迎接他,就以為禪師當他是下等人了,就生起了大熱惱,所以就不能夠脫離熱惱了,他起了煩惱心了,那麼其實是怎麼樣?其實是蘇東坡他自己心迷。因為他心迷的緣故,所以他妄執這個外境是實有的,所以就妄起分別,妄起計較。就分別在山門口迎接是對下等人的,分別在客堂見麵就是對中等人的,躺在禪床上見麵是對上等人的,所以是他自己心迷了。
而佛印禪師,他就方便接引他了,其實就讓他悟什麼?讓他悟“諸相本來同夢幻,要從非相見如來。”見法身如來呀,要從“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才是真正的見法身如來。所以我們要知道,如來的法身是究竟清淨,不可以相見,不可以無相見,要雙離有無二見,自可親見法身。同樣的,這個是指我們自性的佛性,這個不生不滅的真心,我們要明白她是無來無去,不生不滅的。
所以我們看禪師所說的“爭似金山無量相,大千世界一禪床。”是說什麼?外在的境界顯現雖然有無量的相,有種種的相,但是對於開悟的人來說,大千世界都是我的禪床,哪裏有來去之相呢?也就是說我佛印禪師已經開悟了,我在啟發你,怎麼樣?我雖然到山門口來迎接你,要知道這個山門口還是我的禪床啊。我沒有起啊,我沒有起來,沒有起臥之相,沒有來去之相,沒有生滅之相。你要執著於來去之相是你心迷,妄執於外境實有去起分別。其實怎麼樣?其實“大千世界一禪床”啊,盡虛空遍法界就是一個我。
所以說法身真我是不生不滅的,是靈光獨耀的真如妙心。所以要明白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希望透過大家對於蘇東坡這個公案的探討,能夠更好地領會“永斷諸結,脫離熱惱,解脫愛染,越眾暴流。”不要起法我執和人我執。
這個是說佛陀的斷德圓滿了。佛陀已經人我執、法我執究竟斷盡了,恢複了清淨本然的體性。所以才稱讚佛說:“永斷諸結,脫離熱惱,解脫愛染,越眾暴流。”
好了,我們下午再繼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