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武,字長卿,春秋末期齊國人。我國著名軍事家。一生淡泊功名,專事兵法理論研究。後被舉薦,以《兵法》13篇見吳王闔廬,被任命為將,曾與伍子胥一道率兵伐楚,連戰連捷,所向披靡,使吳國威名大振。
投身吳國研兵著書
上古時,姓是表示血統,氏是表示所居的地方。齊國是薑太公的封國,所以薑姓就是齊國的“王族”。田氏是舜的後裔,姓媯,在齊屬於外來的家族。起初,勢力遠遜於公族。為了在齊國立足,田氏的祖先既努力爭取齊國君主的支持,又對百姓實行懷柔政策。這樣,田氏在齊國的聲望提高,但同時,也因此與齊國舊貴族的矛盾加深。孫武的祖父因有戰功而受封賜姓孫,而不再姓田,但與田氏終究是同族。在田氏與王族矛盾加劇的情勢下,孫武隻能把自己的命運與田氏綁在一起。但為何孫武沒有在齊國為自己的家族效力,而是離開了故土,到了南方的吳國,這個原因一直無人揭曉。
吳國東靠大海,南同越國接壤,西與強楚為鄰,北與齊、晉各國相望。在東周列國中,它立國很早,但由於遠離中原,所以開化很晚。直到公元前584年,晉國為了牽製楚國,在楚國後院點火,才派大夫巫臣出使吳國,教吳乘車,教吳戰陣,教吳叛楚。這樣,吳國才開始同中原各國有了交往。
那時候,孫武在邊關小鎮過著隱居的日子,他一邊下地耕種,一邊苦讀兵書,寫作兵法。他的父祖既是卿大夫,又是有名的將領,這些都是他能夠寫出兵法的有利條件。孫武是一個喜歡研究戰史的人。在他少年的時候,每當遇見老一輩的人,他總是要打聽一下往日的戰爭情形。如果遇到打過仗、參加過實戰的人,一定請他講一些實戰的經驗。時間長了,孫武漸漸認識到戰爭的勝利與失敗是由於一定的原因所導致,並非像人們傳說的那樣,一切都是命中注定,個人無能為力。
孫武常常把研究的心得記下來,由於那時還沒有紙張,所以就在竹片或木片上以小刀刻字或者用漆書寫,然後再連在一起。如果是作戰地圖,他則繪在大張的帛布上,注明軍隊或車船的配置及移動情況,標出戰爭的原因、經過和結果,有時還要加上自己的評語。
除了聽他人講述評論之外,他還親自前往戰場實地進行勘察和研究。這項工作在交通條件相當落後的春秋時代是相當艱巨而困難的。然而他卻樂此不疲,前後竟持續了20年之久。經過多年的潛心研究,漸漸形成了他獨特的軍事思想。
吳宮教戰小試鋒芒
公元前516年,吳公子光刺殺吳王僚,自立為王,稱闔廬。闔廬是一個野心很大的人,他上台以後,重用伍子胥等人,勵精圖治,發展生產,使吳國迅速強盛起來。在這種情況下,闔廬意欲同楚國一決雌雄,但朝中卻缺一位統帥三軍的將才,因此他一直不敢輕易發兵。伍子胥深知吳王的心思,就向他推薦了孫武。一開始吳王並不在意,後經伍子胥多次推薦,吳王決定親自召見孫武,看看他到底有什麼高深之處。
闔廬在與孫武長談後,就很有興趣的將孫武交與他的《孫武兵法》看了一遍。這書雖隻有13篇,5000字左右的小論述,卻給了闔廬極深的印象。但孫武是否隻會紙上談兵呢?闔廬決定要對孫武進行考察。他說:“可以就近調我宮中的美女進行操練嗎?”孫武毫不遲疑地接受了任務。他迅速將180位美女編為兩隊,還讓吳王最寵愛的二位美女分任隊長。編隊完畢後,孫武即向這些持戟嬌嗔的美女講解隊列規則。待她們表示掌握了規則後,孫武又向她們聲明軍紀。軍紀也講解清楚後,孫武就要求婦女們依從自己的口令,展開隊列。可是這些持戟嬌嗔的女子,聞令後卻一個個笑得前仰後合。於是,孫武表示責任在將兵者。隨即重新向她們講解隊列規則,聲明軍紀的嚴肅性。待眾女子斂笑表示都已明白了,孫武再次發令,展開隊列。美女們再次大笑。孫武發怒說:“紀律清楚,號令熟悉,卻不依照口令去做,這就是隊長和士兵的過錯了!”他認為隊長應對軍紀不整負責,並根據軍法,下令將隊長斬首。在旁觀看的闔廬,慌忙請求赦免隊長。孫武說:“臣既已受命為將,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拒絕了吳王的請求,將吳王最心愛的兩個妃子給斬了,同時又任命了新的隊長,再次擊鼓操練。先前聞令前仰後合的美女們,片刻間就成了服畏軍法的士卒。向左向右,上前退後,跪下起立,無不符合命令和紀律要求。全體肅然,沒有一個敢出聲。孫武便向吳王報告說:請您來檢驗,這些兵可以被驅趕著赴湯蹈火了。吳王雖然對於孫武斬其妃子的事很不高興,卻由此知道孫武有實際經驗,便任命孫武為將軍。
在伍子胥、孫武的精心治理下,吳國的內政和軍事都大有起色。吳王極為倚重二人,把他們視為自己的左膀右臂,經常在一起謀劃經國治軍的大計,議論古往今來帝王治國平天下的經驗教訓,分析當時各國政事的利弊與得失。同時,吳王又按受了孫武的意見,對內勵精圖治,富國強兵,對外積極活動,離間楚國上層及楚與其附庸國之間的關係,為滅掉楚國打下良好的基礎和創造有利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