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破強楚南服越人
孫武與伍子胥二人還合力為吳國製定了發展的戰略,即以破楚為首要任務,繼而使南麵的越國臣服,爾後進圖中原的爭霸方略;並實施分師擾楚、疲楚的作戰方針,使吳取得與楚爭雄的主動權。
吳王闔廬三年(前512),吳王準備攻楚,孫武認為吳國的百姓目前還久於疲憊貧苦的狀態之中,不宜興兵,請再等待。伍子胥則建議使用“疲楚”的辦法對付楚國。具體的方法是:把部隊分為三軍,每次用一軍去襲擊楚國的邊境,當楚軍出來抵擋我們就撤退,當楚軍撤回我們就再去襲擊,用這種“亟肆以疲之,多方以誤之”的戰法來疲憊楚軍,消耗楚國的實力。闔廬采納了這個意見,反複襲擾楚國達6年之久,使楚軍疲於奔命,為大舉攻楚創造了條件。孫武和伍子胥還利用楚與唐、蔡兩國之間的矛盾,聯合唐、蔡襲擊楚國。當年楚國與蔡、唐兩國交戰,楚國令尹子常便借蔡、唐兩國戰敗而要求巨額賄賂,蔡、唐兩國拒絕了他的要求,楚國便盛氣淩人地拘留了這兩國的國君,因此,蔡、唐兩國對楚國可謂是恨之入骨。蔡、唐雖是小國,但居於楚的側背,這就為吳軍避開楚軍正麵,從其側背作深遠戰略迂回提供了有利條件。
吳王闔廬九年(前506),孫武與伍子胥輔佐闔廬大舉攻楚,吳軍乘船沿淮河西進,過洲來(今安徽鳳台)之後便在淮(今河南潢川西北)舍舟登陸,沿淮河以南繼續前進,利用蔡、唐軍隊作先導,迅速通過楚國北部直向漢水挺進。這一年十一月十九日,吳楚兩國列陣於柏舉,吳王的弟弟夫概看出楚軍毫無鬥誌,於是率領部卒5000人馬,突然殺入楚軍營中。楚軍猝不及防,率軍倉惶潰逃。
孫武得知夫概前軍突襲成功,即令伍子胥、伯率部前去助戰,自己則和吳王率大軍接應。吳軍勢如破竹,一路窮追猛打。楚軍死傷無數,就連統帥囊瓦都中箭負傷,險些喪命。
為了不給楚軍以喘息之機,孫武指揮吳軍迅速搶渡漢水,直搗郢都,終於在十一月二十八日將其攻陷。創造了春秋時期千裏進軍,攻占大國首都的戰例。楚昭王見大勢已去,隻好帶著妹妹和幾個親信,逃到隨國(今湖北隨縣)避難去了。
按照當初孫武與伍子胥定來的爭雄戰略,解決了楚國,接下來的便是越國。
公元前496年,闔廬聽說越王允常去世,新即位的越王勾踐年輕且稚弱,就想借此出兵,趁越國新君即位,政局不穩之際一舉攻下越國。越王勾踐知道吳國將對越國出兵,便出兵抵禦,兩軍在吳越邊境遭遇。
然而,事情並不像吳王想象的那樣輕鬆,不僅沒有攻下越國,自己反而被越將重傷。越將靈姑浮以戈擊闔廬,把闔廬的大腳趾斬傷。無法走路的闔廬後竟因傷勢過重,不治而亡。實際上,吳王闔廬病逝,正是越國進取吳國的良機,但越王勾踐認為,此戰雖勝但自家的兵力卻不足以滅吳,所以不宜窮追猛打,所以在擊退吳軍的進犯後,就罷兵回國了。
闔廬去世後,太子夫差繼位,他念念不忘父親臨終的遺言,立誌要報仇雪恨。為加強軍事力量,夫差在孫武、伍子胥等大臣的輔佐下,日日厲兵秣馬,操練士兵。同時,他還努力積蓄錢糧,充實府庫,製造武器,擴充軍隊,進行戰爭準備。
越王勾踐見夫差如此,便想來個先發製人。公元前494年春天,他調集軍隊,乘船從水上向吳國進發。麵對越軍來犯,吳王夫差馬上調集精兵10萬前往抵禦。兩軍相遇於夫椒(今江蘇吳縣西南太湖邊),吳軍由伍子胥、孫武指揮,兵分兩路,向越軍襲來。越軍抵擋不住,倉惶南撤。吳軍緊迫不舍,在浙江(今錢塘江)邊,再一次大敗越軍。
由此,越軍陷入了一片混亂之中。勾踐見越兵已無力抵擋吳軍,便帶著5000殘兵,跑到會稽山(今浙江紹興市東南)上的一個小城中,企圖依山憑險,固守山城。結果,吳軍此時正是群情激憤,他們將會稽山圍了個水泄不通。後來糧盡水竭。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勾踐隻好委屈求全,忍辱媾和。至此,夫差終於報了當年的殺父之仇。
在取得吳越之戰勝利之後,孫武辭官歸隱。
孫武在練兵、作戰的間隙,對自己當年呈獻給闔廬的兵書進行修訂,在退隱之後的有生之年,將自己的理論與這些年的實際經驗進行比較,作理論性的反思。因此,《孫子兵法》雖成書於孫武見闔廬之前,但書中內容在後來多有增改,是孫武畢生對軍事學進行思考與實踐的結晶。故孫武在退隱後,有許多青年士人前去求學,並傳抄兵書。這樣,《孫子兵法》就傳到了各諸侯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