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員(-前484),字子胥,春秋末期楚國人,中國先秦時期著名的軍事將領及軍事謀略家。與孫武共同輔佐吳王,西破強楚,南服越人,使吳國一躍而為諸侯中的軍事強國。
伍員出生於楚國顯赫的貴族家庭。伍員之祖伍舉,曾曆莊、共、康、靈數王,以敢於直諫著名。伍員之父伍奢,為楚平王太子熊建的太傅;其兄伍尚為棠(江蘇六合北)尹。在這樣的一個家庭中生活,伍員自小就受到了貴族式的教育和熏陶。
楚平王二年(前527),平王熊居(原名棄疾,即位時改為居)命太子少傅費無忌去秦國為太子熊建娶親。結果費無忌見秦女貌美,竟勸熊居自己娶了做妃子,而另為熊建娶了齊女。但是,費無忌擔心太子熊建將來繼位後會報複自己,便經常在熊居麵前詆毀熊建,熊居遂令熊建守城父(河南平頂山北),以備邊防。後來又誣陷熊建“外交諸侯,將人為亂”。熊居於是召回太子建的老師伍奢進行嚴加拷問,對於子虛烏有的事情,伍奢當然矢口否認,於是被熊居給關押了起來。後來又派人去殺熊建,熊建聞訊逃奔宋國。熊居聽信費無忌讒言,再派使詔伍尚、伍員回朝,並告知:如不奉詔,即殺伍奢。伍尚準備遵命回朝,伍員勸阻說:“我們不能回去,即使回去也不能救了父親,現在平王勸我們回去,隻不過是為了斬草除根。”伍尚不聽,伍員隻能一人逃跑,曆經千辛萬苦,伍員逃至吳國。
伍員至吳後,經過一番審時度勢地分析,他認為公子光有大誌,將來定可幫助他伐楚,於是將勇士專諸推薦給公子光,自己與帶著熊建的兒子熊勝暫居田野耕種。吳王僚十一年(前516),楚平王熊居病死,昭王熊珍(亦稱軫)繼位。姬僚乘楚喪之際,出兵攻楚,以至國內空虛,公子光在伍員的建議下使專諸乘機刺殺了吳王姬僚,自立為王,即為吳王闔廬,並任命伍員為“行人”。闔廬問伍員“安君治民”之術,伍員說:“凡欲安君治民,興霸成王,從近治遠者,必先立城郭,設守備,實倉廩,治兵庫,斯則其術也。”闔廬采納了伍員的建議,於是讓伍員參與國家政事。伍員幫助吳王闔廬修明政治,發展生產,振軍經武,加強國力。
吳王闔廬三年(前512),伍員向闔廬推薦了精通兵法的孫武。闔廬任用孫武為將,與伍員共同輔佐自己,以對付當前的主要敵人——楚國。由於伍員原本就是楚國人,因此對楚國的國情最為了解,他提出了先疲憊楚軍,再大舉進攻的戰略方針。闔廬采納了伍員的建議,四年(前511)秋,派軍攻楚邊邑夷(今城父)、潛(安徽霍山南)、六(安徽六安北)等地。楚軍趕往抵製吳軍,吳軍便立馬撤退;楚軍一看吳軍都逃跑了,就撤軍回城,結果吳軍又攻弦(河南息縣南),楚軍再去增援,結果吳軍又撤,此後年年如此襲擾楚境,以致自楚昭王即位,吳軍每年無一不對楚境進行騷擾。
吳王闔廬七年(前508),楚國的屬國桐(安徽桐城北)背叛楚國,依附了吳國。伍員為達到“多方以誤之”的目的,借機唆使楚附庸舒鳩氏(安徽舒城)誘楚來攻。楚昭王熊珍派大將囊瓦率軍來攻打吳國。吳王闔廬派伍員等率軍迎擊於豫章(大別山東,巢湖以西,淮南、江北地區)。伍員將大量船隻部署於豫章地區南部的江麵上,故意表現出防守的陣勢。而將主力潛伏於巢(安徽桐城、安慶之間)邑附近。囊瓦果然中計,以為吳軍的全部兵力都在江麵上,遂對陸上警戒鬆懈。伍員乘其不備,由側背突然發起進攻,楚軍大敗。吳軍乘勝攻占巢城,俘楚大夫公子繁。
吳王闔廬九年(前506),楚軍圍困蔡國,蔡國向吳國求援。闔廬認為楚國這時已是疲憊之師,兵力自然大不如前,準備乘機發起總攻,詢問伍員時機是否成熟。伍員分析了敵情,提出建議說:“楚將囊瓦貪,而唐、蔡皆怨之,王必欲大伐之,必先得唐、蔡乃可。”伍員的這一席話,不僅揭露出了楚與鄰國間的矛盾,這便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吳國的力量,唐、蔡為楚國北方門戶,位處楚國側背,戰略價值極大,從這裏進攻,可以避開楚軍防備較嚴的正麵戰場豫章地區,直趨楚都郢(湖北江陵西北),能起到戰略突襲的作用。闔廬采納了伍員的建議,與孫武等共同研究,決定由水路乘船沿淮水西進,至蔡國附近地區後,棄船登岸,然後與蔡、唐軍聯合,由陸上經三關向郢進攻。闔廬自為統帥,以伍員、孫武為副,率主力按預定計劃向楚進攻。由於吳軍早已準備多時,士氣高昂,且進攻路線選擇準確,沿途楚軍防備薄弱,幾乎未遇堅強抵抗,即長驅直人地進至漢水。兩軍在柏舉(湖北麻城東)交戰,結果楚軍大敗,吳軍乘勢追擊,在清發水(湖北浸水)、雍滋(湖北京山西)等地五戰五捷。接著渡過水而攻占楚都郢城,迫使楚昭王熊珍倉皇逃走。這是整個春秋時期千裏進軍迅速攻占大國都城的第一個,因而使中原各國大為震驚,不得不重新估價這個過去一向視為蠻夷之邦的新興吳國。